AI激活文化 消费赋能产业
2025-11-04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拉萨XR体验馆内,游客们通过混合现实技术穿越回唐蕃时期,以“典仪使”的身份亲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历史场景,这正是AI赋能下“科技+文化+消费”三位一体文旅新体验的缩影。2025年,人工智能不再只是概念化的科技词汇,而是深度融合于文旅产业链各环节,推动产业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
科技活化文化 沉浸式体验打破时空界限
当360度全景观影系统与AR考古盲盒在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亮相,当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停留时间平均提升40%,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传统旅游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在拉萨落地的首个XR体验馆,成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在西藏的生动实践。该馆以《唐蕃奇妙夜》为核心,创新打造“微演艺+XR大空间探索+在地文化”的全新形态。通过高精度空间计算、高斯泼溅、点云渲染等尖端技术,实现混合现实与虚拟现实的无缝衔接。这一技术不仅精准还原了布达拉宫建筑奇观,还生动再现了唐蕃时期文明风貌,计划建成全球首个融合“天文、历法、礼乐”的“三位一体”沉浸式体验空间。
在南京博物院,观众戴上VR设备,便可走进400多年前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中,亲历利玛窦和李之藻绘图的场景。来自吉林的游客姜子涵体验后感叹:“伸手还能模拟翻阅资料,细节丰富,效果逼真,沉浸感十足。”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2025》显示,66.6%的游客愿意花更多钱和时间体验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对此,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解读:“VR大空间等技术借助高度逼真的三维场景与互动式叙事手法,促使游客在体验过程中主动探索与学习,触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智能升级服务 从“通用供给”到“个性定制”
在无锡惠山古镇,游客可以通过“慧游惠山”小程序查看古镇停车位,根据系统推荐选择附近停车场,并搭乘免费接驳公交,仅几分钟便到达景区。这正是AI在文旅服务领域应用的一个缩影。面对节假日期间人流量大带来的排队难、预约难、停车难、如厕难等影响游客体验的问题,多地优化升级各类文旅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个性化行程规划、智慧导航分流等智能服务。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打造的城市级文旅智能体“杭小忆”,整合了全市3000多个景点数据资源。通过实时分析12类用户行为特征,实现了98%的行程推荐匹配度。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甚至能告知杭州某个街道桂花树的开放情况和预计花期,为游客提供极度个性化的出行建议。
在绍兴周恩来纪念馆,一套名为“智导Wiseguide”的AI伴游系统将定位精度推进至50厘米以内,响应时间压缩到1秒。这意味着AI不再仅“知道”你在哪个展厅,而是真正“看见”你站在哪一件展品面前。使用该系统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40分钟延长至60分钟,消费意愿也随之上升。
适老化改造也成为AI赋能文旅的重要方向。扬州推出数字文旅推荐官“扬小柳”和“扬小杨”,为老年游客实时解答各类问题。
泰山景区创新推出的“登山助力机器人”,运用人体工学与AI算法,能感知使用者下肢运动趋势并适时助力,有效提升了登山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消费闭环形成 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产业增值
在烟台,文旅部门打造的“文旅慧眼时空大数据平台”成功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成为山东省16地市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案例。该平台解决了数据报送滞后、数据场景单一、数据应用匮乏三个痛点问题,彻底打破了传统旅游数据“碎片化、滞后化”的壁垒,为旅游市场精准营销、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北京、哈尔滨等景区推出的AR冰箱贴售价达传统产品的两倍,却因能触发3D场景解说而售罄率更高。这种技术渗透不仅提升单件商品价值,更通过虚实结合的故事化设计增强文化IP传播效能。据统计,今年暑期热门景区日均接待量同比增加37%,线上预约率超过80%。更引人注目的是,“科技+文旅融合项目客群复购率达45%”,印证了数字化转型对产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在西湖景区,一个由北京比利信息研发的AI旅行智能体项目运行近一年来,探索出了“情境感知+权益触发”的新机制。在高温天气,系统会向游客推送冷饮券。乘船游览湖面时,语音导览会自动激活。当游客靠近热门拍摄点,系统则会提示“最佳机位”、并提供一键拍同款服务。项目还针对年轻游客群体,策划了“汉服写真+门票”等组合产品。通过将文化体验、拍摄服务与门票打包,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也为景区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量。
运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部分低热度景区游客流量与门票收入出现了显著提升——如万松书院门票收入增长率达40.9%。这种数据变化说明,AI不仅改变了游客路径,更在重构景区的流量分布与商业结构。
三位一体融合 构建文旅产业增长新范式
数字文创产业的崛起,标志着文化传播进入了全新阶段。它以文化创意为灵魂,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为血脉,重塑文化产业的生态。从AI生成内容到元宇宙体验,从数字藏品到沉浸式文旅,技术赋能让文化创作效率倍增、表现形式革新、版权保护强化,逐步形成“文化+科技+消费”融合生态。
在泉州数字文创周上,技术激活传统文化的路径清晰可见。AI剧本游让游客在古城巷陌中解锁历史故事,AR技术让静态文物变得可交互。数字藏品则让木偶戏“小沙弥”、武术“青狮”等文化符号以新的形态被年轻人收藏、传播。这些创新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看不见、摸不着”的传播困境,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更深层次的变革发生在商业模式领域。在西湖项目中,技术方与景区尝试采用RaaS(结果即服务)模式:AI系统以提升销售额为目标,与景区按结果分成。这意味着技术方从“系统交付者”变为“经营共创者”,AI系统也从后台工具升级为承担经营责任的“智能伙伴”。这种模式让景区与技术公司在同一条增长曲线上绑定利益,实现了从“卖软件”到“共经营”的逻辑转变。
从拉萨XR体验馆的混合现实场景,到西湖边的AI旅行智能体;从烟台的“文旅慧眼”大数据平台,到泉州古城的AR文物互动,AI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的底层逻辑。科技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连接文化与消费的桥梁,将静态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动态的、可感知的、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AI对旅游业的价值不全在替代,更在于放大——放大有趣、温柔与生命力。这是目的地的智慧,也是旅游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