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脚下 藏村慢生活正当时

布达拉宫脚下 藏村慢生活正当时

2025-10-30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清晨的阳光漫过墨尔多山的山腰,基卡依村的德吉初在民宿院子里摆好酥油茶,她的民宿昨晚又住满了。而在数百公里外的拉萨,夜晚的布达拉宫在灯光映照下静谧而深邃,游客们静静坐在广场上,不舍离去。

当旅行从打卡景点转向生活体验,西藏高原的村庄正为旅行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可能——不再匆忙奔走于景点之间,而是沉浸于藏村的日常生活,在千年古碉下、在布达拉宫的金顶下,体验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慢生活。当最后一抹夕阳从布达拉宫的金顶褪去,这座高原明珠在夜色中愈发璀璨。晚上九点的布达拉宫广场东侧观景台依旧人头攒动,但氛围却与白天截然不同

 

而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的基卡依村,另一种慢生活正在千年古碉下展开。这个刚刚荣获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称号的藏族村落,完美诠释了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基卡依村坐落在藏羌彝文化走廊核心区,是东女文化与嘉绒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村里22座古碉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预备遗产名录。走进村子,最先撞入眼帘的就是这些古碉,石缝里还留着千年的黄泥。

村里的日子,一半守着老规矩,一半透着新活法。每到春天梨花开,碉楼脚下就热闹非凡,17岁的姑娘们会穿起五彩藏袍办成人礼。到了晚上,火塘边总围满人,不管是村民还是游客都跟着跳锅庄舞。还有“顶毪衫歌”,年轻人顶着毛衫对山歌,不看脸,就听谁唱得好。村民还记得去年有对成都来的情侣,跟着学了两句,笑着说“比城里的相亲有意思”。

 

德吉初的民宿位于基卡依村的半山腰,能远眺墨尔多山与藏寨。多年前,她从成都学医回来,把自家荒地改成了民宿。“要是搁以前,谁能想到咱们这藏寨能成‘世界最佳’?”她擦着桌子笑道。她的民宿沿用黄泥、本地片石与传统碉寨工艺,但里面藏了不少“小心思”:卫生间做了干湿分离,窗户比老房子大,躺在床上就能看见墨尔多山。现在她的民宿里雇了村民,也有不少年轻人走上与她一样的创业路。

依托老藏房而建的沃热波咖啡书屋则是基卡依村的“新地标”。推开吱呀响的木门,能看见藏房特有的四层结构:底层还留着养牛羊的圈栏痕迹,二层的火塘总烧着柴火,三层层摆着农耕器具,顶层晒台用白石砌了牛角。

来这儿的游客,最爱做“擦擦”——用黄泥混着五谷捏成小泥塑,用于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负责研学的康东东说,常有小朋友拿着自己做的“擦擦”问,“这个能保佑奶奶身体健康吗?”他总笑着点头:“能,这是咱们村里的心意。”

回到拉萨,在连接布达拉宫与大昭寺的古老街道八廓街,悠扬的脚步声在斑驳的石板路上回响。这里,历史不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化作了流淌在街头巷尾的动人乐章。

在八廓街经营手工藏毯店的次仁多吉坦言:“夏季的夜晚是我们生意的黄金时段!”他的店铺最近推出了迷你藏毯编织体验,晚上特别受欢迎。“游客花半小时时间,在藏毯编织师傅的指导下亲手织一块吉祥图案带回家,意义非凡。这个月夜间营业额比白天高了近40%!”

在八廓街深巷里,一家传统藏纸作坊吸引了游客好奇的目光。店主卓玛一边演示用狼毒草根制作藏纸的古老工艺,一边说:“以前晚上游客很少,现在很多游客晚上逛到这里,被灯光和纸香吸引进来。他们特别喜欢听我讲藏纸千年不蛀的故事,看纸浆在灯光下慢慢成形,觉得很神奇。这种深度体验让我的手艺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另一条连接布达拉宫与大昭寺的古老街道宇拓路,如今流光溢彩。今年715日,370米长的“拉萨不夜城”正式开街,变身为夜间文旅体验新地标。街区内百余个经营点位人气满满:创意集裝箱里展示着琳琅满目的西藏文创和特产,餐车内牦牛肉串、青稞饼香气扑鼻。 对于许多资深旅行者来说,高原慢生活体验正成为西藏之旅的真正意义。在基卡依村,依托海拔跨度,村里开设“走山问山敬山”生态课,游客跟着村民上山认植物、看珍稀动物。古碉和遗址串联起来,组成考古研学线路,学生们总爱蹲在地上找“宝贝”。2024年,基卡依村所属的墨尔多山镇中路片区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九成以上的人靠民宿、非遗体验这些“旅游活儿”过日子。傍晚时分,基卡依村的火塘边又响起了歌声,游客和村民挤在一起,手里端着酥油茶。

远处的古碉披着夕阳,老房子里的新生活,正一天天暖起来。夜游拉萨是每一位游客与高原古城的温柔邂逅,而藏村的慢生活,则让人们在高原的阳光下,找到了旅行与生活的完美平衡。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