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边城的文旅交响曲
2025-07-24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清晨的阳光洒在喀赞其老街的蓝色门窗上,马蹄声踏破了巷道的宁静。一辆盛装的“马的”载着游客缓缓而行,车夫哼着维吾尔小调,铃声叮咚间,百年老墙上的雕花在光影里苏醒。转角处,几个孩子追逐着鸽群跑过彩绘墙,游客的镜头捕捉下这抹斑斓——这不是精心设计的景区表演,而是伊宁老城最真实的日常图景。
在伊犁河谷的核心地带,一座融合了多民族基因的老城静静诉说着258年的往事。宁远城的四个城门——归极门、景旭门等虽已消逝在时光中,但城墙下曾流淌的二道河水,见证了维吾尔大娘浣衣、哈萨克小伙饮马、汉族孩童嬉戏的共生画卷。这座清乾隆二十七年筑起的城池,用青砖砌就的不仅是边防要塞,更是13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
穿行在喀赞其的街巷,如同步入一座活态建筑博物馆。300多座清朝乾隆时期以来的古建筑中,吐达洪巴依旧居堪称缩影:这座1931年的院落里,维吾尔族的彩色木雕、俄罗斯族的陡坡屋顶与汉族的对称布局和谐共生。更令人惊叹的是,2万多户特色庭院星罗棋布,门窗上的“多巴胺配色”蓝,葡萄架下的欢聚场景,让凝固的建筑弥漫着生活的气息。
“喀赞其”之名源起于维吾尔语“铸锅为业的人”,见证了手工业在此地的血脉传承。如今,这份基因仍在延续:铁艺作坊里锻打铜器的铿锵声,木雕匠人刻刀下的卷草纹,制鞋老人手中渐成形的皮靴,构成非遗活态传承的日常场景。160项市级以上非遗资源在此汇聚,让老城成为流淌着文化乳汁的生命体。
十多年前的喀赞其,还只是蜷缩在现代都市角落的破败街区。转折始于系统性保护——当地创造性地提出“不拆一栋老房”的改造原则,通过铺设管网、修缮路面、修复立面,让历史肌理重焕生机。南京援疆工作组2023年4月进驻后,更注入关键动能:投入援疆资金实施保护性修缮,建成石榴花展览馆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并策划伊犁河秦淮灯会等特色活动。
截至2025年7月,喀赞其景区累计投资超6.8亿元,既包含3亿元核心区改造,也有3.8亿元在建的民俗文化展示区。蝶变后的街区拥有58个特色庭院、88户家访点,日均接待游客8000人次。游客在葡萄架下品尝手抓羊肉,跟着维吾尔族大娘学烤馕,或是在彩绘墙前定格“多巴胺”背景的旅拍——原生态生活场景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2024年,伊宁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20.5%,旅游收入增长34.8%,文旅产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在20公里外的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薰衣草花海与粮食作物交织成6万亩田园画卷,年吸引游客40万人次,带动2000余户村民就业,获评国家4A级景区。
文旅产业的繁荣最终要回归到人的获得感。在喀赞其旅游区,近2万名居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他们中有人将庭院改造成家访点,有人驾起盛装的“马的”,有人开设传统冰淇淋店。当地政府通过免征税收、财政承租房屋等政策,扶持上百家手工作坊延续铁艺、木雕、马鞍制作等传统技艺。
南京援疆的民生实践同样扎实,教育领域新建二十三中、二十九中学,提升16所中小学设施;医疗领域新建北京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DR设备,成立6家南京三甲医院分中心。更深刻的变革在乡村发生。喀什镇依托天山花海景区打造“白房子”特色村寨,开发骆驼骑行、手工艺大赛等项目;伊宁县职业技术学校里,南京师傅教授的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让学员月薪达6000元。文旅产业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让老百姓端稳“旅游饭碗”
六星街社区的蓝色门窗下,烤包子香气与游客笑声交织飘荡。这里正在打造俄罗斯风情小镇,帕斯喀节庆典上,金发碧眼的俄罗斯族老人与维吾尔族青年共舞,延续着自沙俄时期迁居形成的文化脉络。而在喀赞其的家访点,乌兹别克族的刺绣杯垫、塔塔尔族糕点、回族花儿演唱,构成多元文化的微缩盆景。
节庆成为展示共生美学的舞台:端午的伊犁河上,汉族龙舟赛手与冬不拉伴奏的哈萨克牧民并肩;除夕的秦淮灯会里,南京云锦与伊宁刺绣在彩灯上交相辉映;跨年音乐会上,十二木卡姆的乐声与交响乐共鸣。央视纪录片《见证·伊宁》在南京博物院展播时,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活哲学。
从长江之畔到伊犁河畔,南京援疆工作组带着“舍家报国”的赤诚,在4000公里间架起桥梁。他们带着“招商地图”促成50余个亿元项目落地,让伊宁吊干杏走进长三角;培育的本地主播单场直播销售额破百万,电商总额突破2000万元。
连续5年的“宁·伊民族团结一家亲”夏令营,让800余名各族儿童在中山陵结下友谊;伊宁市二十八中的学生制作秦淮花灯,南京夫子庙上演十二木卡姆。当歌舞剧《同是江南》在两地巡演时,观众突然读懂:江南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明交流的心灵之境。
喀赞其的民居庭院里,文旅融合的创新正在微观层面绽放。88户家访点根据游客需求开发出馕制作体验、传统冰淇淋品尝、刺绣DIY等项目。某个维吾尔族小院中,葡萄架下摆开长桌,游客学着将胡萝卜丝、葡萄干抓进金黄米饭——这不仅是美食体验,更是对“同吃一锅饭”象征意义的沉浸式理解。
石榴花展览馆里,研学旅行的孩子们正用陶土捏制维吾尔族土陶;传统技艺展示区内,游客挑选着融合艾德莱斯绸元素的时尚手包。手工业向文创产业的升级,让非遗从展柜走入生活。南京援建的石榴花展览馆,用现代展陈技术讲述着从宁远城到今日伊宁的民族团结史诗,成为文旅融合的标志性载体。
暮色中的喀赞其飘起炊烟,家访点的女主人端出镶着金边的烤包子。游客在石榴花展览馆流连于老照片里的宁远城,孩子们举着新买的土陶小鸟跑过彩绘巷。不远处,伊犁河面的龙舟桨影还未散尽,秦淮河灯会的彩光又将在河岸亮起——这座蓝色边城的文旅融合,终究不是景区再造的宏大叙事,而是让铸锅匠的后裔、牧马人的子孙、守城者的血脉,在新时代的庭院里,续写共享家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