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渔港的苏醒 石浦古城的文旅新生
2025-08-01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在宁波象山县的海岸线上,一座“城在港上,山在城中”的奇特古城已守望了600余年。石浦渔港如月牙般静卧,27平方公里的港池可泊万艘渔船,行万吨海轮,风平浪静中见证着中国最早渔业发祥地的沧桑变迁。作为全国四大渔港之一,它不仅是避风良港,更是一部活态的海洋文明史诗——从秦汉渔猎、唐宋商埠到明代抗倭要塞,历史在此层层堆叠。
石浦古城的街巷是一部刻在山岩上的渔文化典籍。四条总长1670米的老街——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如同血脉般串联起渔港的古今。中街作为商贸主轴,自明代起便是繁华所在:青石板台阶依山势攀升,五道月洞门式封火墙如巨龙脊骨般跨街而立。行走其间,当年百余家商号的喧哗犹在耳畔,宏章绸庄再现海上丝绸贸易盛景,码头卸货的模型诉说着商舶交错的往昔,源生钱庄以幽默漫画展示“钱文化”,账房内算盘声似未断绝。
更深处,江心寺的香火与关帝庙的肃穆交织。600年来,渔民在此焚香祈祷:开洋出海时求鱼师大帝护佑平安,满载归港时以“谢洋节”感恩海洋。这一传统如今升华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渔节。每年休渔期结束,千舟竞发的鼓乐与爆竹声中,古渔港在现代化机械轰鸣中重焕生机。
历史的物证不仅存于陆地。石浦镇东南26海里处,“小白礁Ⅰ号”沉船静卧海底。这艘清道光年间从宁波港启航的商船,出水了“嘉庆通宝”“道光通宝”铜钱及日本“宽永通宝”、越南“景兴通宝”,甚至一枚西班牙银币。千件遗物印证了此处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
2020年,一座废弃的工业地标开启蜕变。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石浦第一冷冻厂”,曾是该港最大的鱼鲜加工企业。而今占地9415平方米的旧厂区,经1.35亿元改造,蜕变为全国首个中国海洋渔文化馆。
设计者以“冰块”为灵感,巧妙融合工业遗存与当代美学。生锈的金属板与玻璃幕墙碰撞,修复后的输冰桥、储油罐成为凝固的时光雕塑,四层展馆内,AR技术与裸眼3D再现渔家生活场景,“海丝遗船”“石浦鱼市”等主题展厅让渔文化触手可及,清道光沉船出水的青花瓷与渔家信俗器物,在光影中重述海洋故事。
文化馆不仅是博物馆,更成为产业孵化器。馆内引入文创开发、直播推广等新业态,打造美食体验区与音乐互动空间,形成“渔文化+”产业链。冰冷的工业空间,由此升华为温暖的渔乡记忆容器。
2025年7月27日,石浦渔港迎来历史性时刻——古城二期在“山海夜有戏×渔光焕新周”中焕新开街。这场艺术盛宴彻底颠覆了传统古镇的静谧印象,上海造梦马车剧团携蒸汽朋克剧目《墨家游侠》登陆,3米高跷侠客身披机械齿轮装饰,在青石巷陌间化身移动地标,电子音浪与民乐清音在古墙间碰撞,泡泡音乐派对让百年老街变身露天迪厅,巨型飞鱼空飘装置游弋夜艺术展将非遗元素转化为潮流符号。
这场活化遵循“保护性开发、活态化传承”理念。二期延续“倚山临海、梯级而建”的肌理,通过“一街八巷”主题空间串联渔港与远山。在保留明清建筑群的同时,枫林晚·石浦书院等复合文化空间、非遗工坊与音乐酒吧错落分布,让古建筑在民宿、餐厅等业态中重获新生。
亮灯仪式上,嘉宾共执船舵转动,冷焰火如星瀑洒落。霎时万千灯火点亮山城,廊柱轮廓如金帆竞发——一场古今交融的渔港复兴正式启航。
当渔山的百年灯塔光束掠过石浦港,它照亮的不只是夜航的渔船,还有古城墙下跳动的现代脉搏。从冷冻厂的锈迹到裸眼3D的蓝光,从祭海仪式的号子到电音节拍的震颤,石浦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将历史制成标本,而是让它在新的容器中持续发酵。
这座曾见证万艘渔船归港的千年渔港,正以文旅为帆,驶向更具活力的海域——海水咸涩如昨,但潮声里已谱出新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