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千年古城 打造文旅新场景

科技赋能千年古城 打造文旅新场景

2025-08-04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东门码头的锦江水面上,MR数字游船缓缓驶过,船上的游客佩戴混合现实眼镜,眼前浮现出千年锦官城的繁华盛景与当代成都的科技光影。岸边的汉服妆造店“戏游锦江”灯火通明,化妆师袁媛正为游客盘起发髻,预约订单已排至数天后——本地人与外地游客争相换上华服,在科技重构的时空中体验古今交融的成都美学。

这是20258月初的成都,世运会开幕前夕的夜晚。千年古都与科创名城的双重气质,在此刻交织成独特的城市图景。

 

科技赋能 打造智慧赛事新标杆

成都的科技创新基因正深度融入世运会的血脉。智慧场馆建设,成都高新区在场馆建设中引入BIM技术,实现从设计到施工的数字化管理。场馆内部署的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并智能调控能耗、空气质量与人流密度,为运动员和观众创造舒适环境。  

 赛事服务革新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慧赛事管理系统,实时收集并分析运动员状态、比赛成绩、观众反馈等多维数据,为组织者提供精准决策支持。人脸识别技术让观众从入场到离场全程无感通行,彻底告别排队等待。  

 机器人服务矩阵世运村内,全球首次规模化亮相的机器人服务“天团” 已然就位:零售机器人搭载60种商品实现中英双语服务;配送机器人自主呼叫电梯、精准送货;巡逻机器人24小时无休保障安全。这些“成都造”机器人通过自研导航算法协同工作,如同默契的队友。  

“镗钯”机器人无疑是焦点之一。这款在成都自主研发的文商旅体专用双足人形机器人,身高约1米,体重约30公斤,能够以歪头、眨眼等微表情互动,依托仿生步态控制系统实现多机协同群舞。其命名源自百年历史的镗钯街,将在世运会期间化身AI“啦啦队”进行表演。

 

科技赛事 人机协同的极限挑战

81日,成都世运会航空运动项目的无人机赛事信息正式发布。这项被誉为“空中F1”的运动,成为科技与体育融合的典范。

极速竞技:运动员穿戴飞行眼镜,以第一视角操控重量不足1公斤的无人机,以最高16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500600米长的赛道上疾驰。赛道设置4050个障碍物,包括单层门、双层门、隧道门等复杂结构。  

技术融合:赛道配置LED灯光增强视觉效果,无人机需配备可调节灯光的LED装置,根据选手抽签顺序分配颜色。每场比赛4名选手同场竞技,3分钟内完成3圈飞行,考验反应速度与精准操控。  

多维应用:科技不仅体现在竞赛本身,更贯穿赛事全程——水下机器人应用于水下项目;泳池清洁机器人凭借能承受200米水压的双离心泵系统,维护皮艇球赛场水质;滞空照明机器人则为各场馆提供轻量化、高效节能的空中应急照明保障。  

无人机竞速运动自2014年起源于澳大利亚,2022年首次进入世运会。本次比赛采用男女混合赛制,32名运动员将经历为期3天的资格赛、淘汰赛和决赛角逐。顶尖飞手需兼具机械调校能力、电竞选手般的反应速度和极限运动员的抗压能力,堪称对人机协同极限的全面挑战。

科技人文 古今交融的文旅体验

当世运会的活力注入成都的文旅场景,科技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81日,宽窄巷子东广场上,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首展拉开帷幕。

文物邂逅景区,象首耳兽面纹铜罍、汉代说唱俑、芙蓉花瓣金碗等镇馆之宝的复制件走出博物馆,在热门景区与游客相遇。传统运动新生,捶丸、投壶、木射等古代体育运动体验区前排起长队。年轻人在投壶区屏息凝神掷箭;家长带孩子撞击标注“仁、义、礼、智、信”的木射靶牌,在游戏中体悟传统文化。一位大学生感叹:“感觉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闯关!” 非遗科技表达,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光影装置动态演示蜀锦织机工作原理;机器人茶艺师精准表演茶道;互动游戏让小朋友轻松了解川剧脸谱。科技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可触可感。

夜游场景同样被科技重塑。“夜游锦江”项目上半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创造收入1980万元。水上火锅船、MR数字游船、锦江茶舫等主题船只,与沿岸的汉服巡游、主题市集联动,形成“游船+”消费链。串联春熙路、兰桂坊、安顺廊桥等地标的“夜游锦江”观光巴士,更成为世运会前夕的文旅新宠。

 

绿色科技 低碳世运的成都实践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体验提升,更深入可持续发展领域。成都正以系统化科技方案打造首届“碳中和”世运会。

绿色火炬传递,世运史上首次火炬传递采用成都设计的“竹梦”火炬——竹编非遗技艺包裹航天级燃烧系统,体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火种采集环节创新采用绿色低碳的“光伏电火”能源转换方式。无障碍科技火炬传递中,残疾人火炬手林寒身穿外骨骼机器人完成传递,向世界展示“科技助残”的成都方案。  

全域低碳行动,根据《成都世运会绿色低碳办赛行动指南》,各场馆加强绿电能源利用;改建工程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赛事保障车辆新能源使用率不低于90%,氢燃料汽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广泛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分析车流,动态调控信号灯时长,引导车辆分流,从源头减少拥堵。场馆周边部署的无人驾驶巡逻车与警用无人机,构建“点面结合、空地一体”的防护网,降低安保人力与资源消耗。

华灯初上,宽窄巷子的汉代说唱俑复制件前,游客通过AR扫描获取文物故事;世运村内,智能机器狗为外国选手推荐“最巴适”的火锅店;无人机竞速赛场,飞手们如现代武士般凝视着160公里/小时的飞行轨迹。

当镗钯机器人在春熙路跳起群舞,当外骨骼火炬手与竹编火炬共同完成传递,成都向世界证明:科技不仅为体育赛事赋能,更重塑着千年古城的人文肌理。历史文脉融入当代生活场景,巴蜀文明在科技加持下,完成了一次面向未来的生动转译。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