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贵州文旅融合发展新图景
2025-07-23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火把跃动,笙歌回荡,贵州的盛夏在彝族火把节的狂欢中沸腾。而在灼热季节背后,一场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的深度融合实践,正悄然重塑这片土地的文旅基因。
2025年7月18日,贵州晴隆县海拔1600米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上,8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随着“抗战生命线”“南桥机工”等光影图案在夜空绽放,手持火把的游客与当地民众沿着蜿蜒山路缓步攀登,车灯与火焰交织成一条盘踞山间的“光链”,将这条曾运送45万吨抗战物资的“生命线”点亮为一条“文旅金链”。这场名为“光链彝火·志续华章”的火把节点亮仪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成为贵州文旅融合发展图景的生动缩影。
这只是贵州今夏文旅热潮中的一幕。从毕节火把节登上央视财经频道,到镇远古城“白昼竞渡、夜赏千年”的龙舟非遗盛宴,再到即将通车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打造“桥旅融合综合体”,贵州正以“清爽有度·多彩贵州”为核心定位,探索一条生态优先、文化赋能、旅游升级的山地特色发展新路。
“19℃的夏天”是贵州最天然的旅游名片。2025年1月至6月,黄果树旅游区接待游客209万人次,同比增长13.82%;综合收入3.39亿元,同比增长15.19%。亮眼数据的背后,是生态资源向深度体验的转化。
在黄果树景区,白天瀑布轰鸣的陡坡塘,入夜后变身为《西游记》主题光影剧场。通过声光电技术,“三打白骨精”“女儿国奇遇”等经典场景在自然崖壁间重现,游客化身取经成员穿越奇幻西游世界。梵净山脚下的露营基地则重构了“露营”定义——太平河畔清晨瑜伽、小众徒步路线探秘、抹茶手作工坊、星空音乐节等活动,让游客停留时间从半天延至三天。
在六盘水野玉海国家级度假区,世界首个螺旋盘升单轨小火车在海拔2300米的山巅穿梭,81.3%的森林覆盖率与19℃的均温构成“移动空调车厢”。游客还可乘滑翔伞俯瞰千户彝寨与林海,曾经的交通阻隔,如今成为“立体观景廊道”。石阡县依托佛顶山与梵净山“姊妹山”的生态资源,打造仙人街景区:海拔1300米的悬崖秋千、玻璃观景台与杜鹃花海相映,让游客在云雾缭绕中感受喀斯特地貌的雄奇。
文化是贵州文旅融合的灵魂。2025年火把节期间,全省涌现出多个创新样本。
野玉海将单日火把节升级为持续一月的“火把季”,专业院校参与编创的祭火颂火仪式、万人达体舞、火把巡游,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身着彝族服饰的游客入住土掌房、学做漆器、品尝水花酒,文化不再是博物馆展品,而是可触摸的生活场景。毕节联动全市推出“跟着火把游毕节”主题路线,七星关区每周六的响水滩音乐季、赫章县二台坡景区的烟花秀与体育赛事,使节庆流量转化为长期消费链。
在镇远古城,白天的㵲阳河上龙舟竞渡呐喊震天,入夜后的老街巷则上演《龙神嫁妹》傩戏、苗侗歌舞与花灯戏。持续一周的“日赛夜演”模式,使游客留存率提升40%。梵净山露营基地引入藤编非遗工坊,当地杨阿婆编织的藤灯罩、水果篮被游客争购,“老手艺成了新产业”。
贵州将红色记忆、工业遗存、古道文明转化为文旅融合的“催化剂”。
晴隆二十四道拐景区以4公里24道弯的险峻地形,创新开发汽车拉力赛、VR军事展览馆、公益徒步项目。2024年该景区接待游客13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收入670万元。今年火把节期间,“重走抗战路”徒步者佩戴80周年纪念徽章,在火光中重温民族精神。
石阡温泉博物馆内,喷涌400年的泉眼成为“活态展品”,古时“官塘”“民塘”“女塘”分区沐浴的场景被复原。作为全国唯一“可饮可浴”双标认证氡泉,45℃恒温泉日涌万吨,滋养出当地“长寿之乡”美誉。晨浴老者、除夕百人同浴的习俗,与水上乐园、悬崖秋千等新业态共生,使这里成为国际山地温泉康养旅游示范点。
花江峡谷大桥即将通车,625米高的桥塔搭载207米观光电梯,游客1分钟直达距江面800米的观景台。桥上规划高空咖啡厅、370米蹦极项目,桥下布局三叠纪地质光影秀,联动黄果树、龙宫形成1小时旅游圈。
茅台文创店落户贵州绿博园,56个展园对应56个民族,“同心·石榴园”象征民族团结。年接待70万人次的绿博园,通过端午灯火集市、芦笙舞等活动,使文化消费与生态游览无缝衔接。梵净山露营基地采购周边农户土鸡、野菜,藤编手作直供游客,构建“营地+社区”产业链。
黄果树景区建立全省首个5A级景区支付服务中心,支持外币兑换与跨境支付;中英日韩四语标识系统、专业翻译器、国际版导览平台,助推上半年入境游客增长39.71%。
池畔“涤虑”“洗心”的明代石刻,恰似贵州文旅融合的隐喻——当生态的清凉涤去暑热,文化的温度熨帖心灵,历史的深度启迪精神,“清爽有度”便不再只是气候标签,而成为一个山地省份对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深邃思考。在保护与发展间找到平衡点,在传统与现代间建立对话场,贵州正将“多彩”的愿景,写入群山的褶皱与民族的脉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