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

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

2021-09-22

来源:中国江苏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五篇”中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趋势,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第六篇”中提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

中秋、国庆双节来临,乡村旅游又迎一波高峰。在苏州吴江震泽,别具一格的“装配式”民宿惊艳亮相,为缓解乡村旅游“潮汐效应”提供了新的应对方案。

所谓“装配式”民宿,就是将预制好的建筑物构件,如同“搭积木”一样,现场拼装成整体民宿。作为一种快速落地的轻量化住宿产品,它不仅建设运营成本低、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设施和服务保障更加标准化。值得一提的是,震泽的民宿选址原是村办工厂的废旧土地,以旧换新,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也提升了乡村旅游品质。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落笔点”很重要。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抓住乡村空间布局优化带来的机遇,加快推进农业集约发展,加快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新业态、新模式,让沉睡的资源变成农民致富和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废旧厂房”变成“装配民宿”,正是“沉睡的资源”变成“源头活水”、成为乡村振兴“澎湃动能”的生动例证。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的特点,乡村旅游发展必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产业兴旺,有利于打造生态宜居空间,有助于实现乡村的乡风文明,有助于形成治理有效格局,有利于实现村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能够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作出应有而特殊的贡献。

乡村旅游是文旅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推动乡村经济繁荣的新型产业手段,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发挥新引擎作用。

在广袤的田野中,散落着不少“沉睡的资源”,但要“点石成金”并不容易。比如,有些地方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却忽视了当地资源禀赋与游客实际需求,“大马拉小车”,空置率很高,造成资源浪费;有些地方尚未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阻碍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有些地方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等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旅游需要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如果环境都是污水横流、空气污染,那么乡村就找不到那一片诗情画意,找不到那一片田园风光。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全域旅游化也更能提升乡村生态品质,对于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将乡村建设成为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乡村有着优质的生态、广阔的土地、悠远的乡愁,如何让这些沉睡的资源“活起来”“火起来”,特别是对土地资源异常宝贵的江苏来说,如何变“低端存量”为“发展增量”,更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一方面,要告别“单打独斗”,学会“协同作战”。把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厂房、土地、山林等,通过规划、提升和改造,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以震泽为例,通过对接本地的湿地生态和蚕桑文化,开发了涵盖食、住、游、学、购、娱等多种体验式项目,大大增强了乡村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应科学培育乡村业态、精选优质投资项目,以实现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带动村民增收。比如淮安市淮安区丰年村,全村三分之一的土地都由村集体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运转,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撑杆跳”,真正做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考虑目标人群在哪里。

我国目前市场潜力最大、发展最成熟、最普遍的乡村旅游类型就是将城市郊区利用起来进行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最好是在城郊或距离城镇两到三小时车程以内;

其次,利用景区进行拓展,将位于景区周边的乡村用于乡村旅游发展也是一种较为便利的模式;

因此,投资者和农民在开发乡村旅游前,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好地理位置,并且根据目标人群的喜好以及当地的特色乡村文化合理选择项目。

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大力支持,投资人和农民想要获取大面积土地变得越来越便利,乡村旅游开发的土地问也越来越容易得到解决。不过,尽管如此,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前,投资人和农民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切记要找到合适自己项目的土地,否则盲目选择土地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还需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城镇游客来到乡村旅游,看中的就是独特的乡土文明,可以说乡土气息是乡村旅游的特质,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打造对象。

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时,一定要深度挖掘当地的特色乡土文化、民俗文化,从建筑、饮食、民俗等方面全面提升当地乡村旅游的价值以及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对于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政策层出不穷,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补贴政策,例如有些地方政府为鼓励乡村旅游项目提供贴息贷款,还有些地方政府直接发放项目补贴。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主题定位。乡村旅游的定位策划要在发展中遵循什么主题,要在区域旅游市场中占据什么位置,要在游客心中塑造什么形象,要在区域的相似乡村、休闲农庄格局中分出什么特色点,这些我们都要做到心里有数,大家可以参考以下例举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

激活“沉睡的资源”,不仅包括看得见的“乡村资源”,还有看不见的“社会资源”。就当下而言,积极引入市场力量,能有效解决“钱哪来、地咋改、谁来干”等现实痛点。今年,苏州首批创建了14家共享农庄,采用以企业为建设运营主体,“政企结合、市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经营机制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把市场需求与乡村资源有效对接,不仅盘活了乡村闲置土地,更延长了农业产业价值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未来,如果能够放大这种“乡村产业综合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让点上“盆景”变成面上“风景”,必将开启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动人故事。

从乡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来看,原生态的乡村是吸引他们旅游的核心。当前,有些农村盲目地在乡村建筑环境改造上呈现“都市化”,比如将原生态民宿改造成小洋楼等等,会破坏乡村原有的自然、和谐。从而失去了乡村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反而会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

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尽快建设基础设施是当务之急,这样才能在广泛意义上承接未来的中国乡村旅游大潮。

在产品开发上,要理解乡村旅游者“回归乡村“、渴望“慢生活”的心理需求以及体验心理,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各种带有该地区鲜明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农事活动方面诸如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方面有更多的体验。

田园,是诗意的栖居之所。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不仅承载着都市人“归园田居”的人文情怀,也肩负起乡里人“强富美”的家园梦想。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好的乡村旅游项目,那里的村民安详稳定、恬淡自足;那里的风景宜人,空气清新;那里是我们愿意回归的生活。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