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原生态”的乡土味,乡村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
2021-09-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乡村旅游是文旅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推进乡村经济繁荣的新型产业手段,可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发挥新引擎作用。
伴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不断重视,乡村旅游将迎来极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对乡村旅游大数据的实证分析将是构建乡村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信息基础和决策来源,如能将乡村旅游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引入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其效果势必事半功倍。本文基于旅游大数据中的网络关注度对当前乡村旅游表现特征进行时空分析,对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健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能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在家门口工作,让农民通过参加乡村旅游产业而脱贫致富。发展乡村旅游不但能加快农民减贫脱贫,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实现小康生活梦想,这不单单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中国有13。5亿人口,网民比例为44%。2013年上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较2012年底提升了2。0%。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古代乡村生活的写照,越过千年,这依然是现代人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向往。近些年来,随着家庭游、自驾游的兴起,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想念的正是乡村特有的气质与味道。
但并不是每一个做旅游的乡村都能捧起聚宝盆,要想打造出令人魂牵梦绕的乡村旅游胜地,就要留住乡村的乡土味,人情味...留住乡村的自然与古朴,呈现乡村本来的样子。
发展乡村旅游,要尽可能保留村落的原始状态,古老民居、原生生态、田地形态、村庄布局......要区别于城市的广场楼房、草坪花园的建设思维,避免将乡村变成城市,因为人们从城市去往农村,不是为了观看“类城市”景观,最真实的乡土风貌才是人们心中向往。
正是那些城市没有而乡村独有的东西才是真正有吸引力的东西,所以,要大力凸显乡村味。它们或许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乡村风景;或许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生活;或许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乡土人情。
爱丁堡庄园、瑞士小镇、加州部落……这是一些村镇的名字,但它们不在国外,而在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相比较一味追求异域味,更应该着力挖掘本土味,凸显“原生”的美丽。
东北村落的林中木屋、陕北村落的窑洞土炕、徽州村落的青砖黛瓦等,这些都是当地才有的独特民居形态;五常大米、信阳毛尖、赣南脐橙等,这些都是当地才有的特色农产品。应当结合当地特有的衣食住行要素,打好“当地牌”,调出“本土味”。
弯弯曲曲、时宽时窄的溪流,改造成宽窄统一的人工河;层层叠叠、有大有小的梯田,修建成横平竖直的人造地;自然生长、形态各异的树林修剪成整齐划一的景观园……乡村景观,应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不是把一派自然风光给整成了人造景观。
山坡绿化了,水体整治了,道路修通了,网线入户了,民居改造了,农家乐也开张了……整个村庄全新建设一番,然而就是没人来。实际上,一切建设不过是乡村的“形”,人文才是乡村的“神”。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保留“原生态”的乡土味,也要具有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意识,这将是助力乡村发展的“动力火车”。
乡村味、本土味、自然味、人文味、创新味,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正宗味道,只有保证这份味道的纯正,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才能保证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