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旅融合,塑造“好的空间载体”
2021-09-15
来源:大众日报
文旅融合是热点,文旅融合是多方式全方位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落实到一个地方,离不开“好的空间载体”。文化和旅游“由表及内”的有机融合,依赖一定的地域空间纵深;“由内及外”的形象塑造,也需要特定的地域空间来定义。因此,文旅深度融合,需要“空间载体”意识。
文旅融合形成好的空间载体,需要精心谋划塑造。有的文旅融合景区,看似天赋资质和历史遗存很好,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重谋划。泰山是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可谓典型的文旅融合“标本”。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此前历经战乱,泰山很多地方成了秃山,郭沫若乘飞机掠过泰山时写下“都云青未了,我看赤无毛”的诗句。后来泰山打响了一场植树造林战,近万名林业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等开进深山,绿化造林。1961年,郭沫若再次造访泰山,被变化打动,写下“人工方峻极,绿化到山椒”的诗句。从“赤无毛”到“绿山椒”,这正是人工建设之功。
泰山,古称岱宗、岱岳,是山东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脉。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从秦皇汉武开始,几千年间历代帝王争相封禅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佛道两家、文人名士纷至沓来,给泰山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而后世文人雅士又复登泰山追索前人遗迹,更添人文色彩。
泰山是山东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脉,地层为华北地台典型基底和盖层结构区,南部上升幅度大,盖层被风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杂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层,其绝对年龄25亿年左右,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层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盖层保存着典型的华北地台上发育的古生代地层。泰山地貌分为冲洪积台地、剥蚀堆积丘陵、构造剥蚀低山和侵蚀构造中低山四大类型,在空间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层峦叠峰、凌空高耸的巍峨之势,形成多种地形群体组合的地貌景观。
同是塑造,各有千秋。寿光建的翡翠大白菜和沂源建的红苹果雕塑,特别“讨喜”,体现出本地农业种植特色。而有些地方一些项目有争议,如风景区建新标识,被认为是在景色中添加“异物”,破坏“纯天然”。
因此,文旅融合,塑造“好的空间载体”,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文化”和“自然风景”的比例要尊重历史和现实。有一些景区,是文化遗产为主;有一些景区,是自然风景为主,人文风景占少部分;还有一些景区,自然风景和人文要素都不少。“文化”和“自然风景”的比例,要尊重历史和现实,绝不能乱搭乱建,不能让新建筑喧宾夺主。
二是“文化”和“经济要素”要各归其位。文旅融合离不开经济要素,旅游休闲必然要“吃喝玩乐住行”,但文化设施和经济项目有各自的独立性,一些文化古迹,是不可复制的宝贵遗产,经济项目须让位于文化设施。
三是在文旅融合中,“空间载体”和“周边环境”要相互协调。文旅融合“空间载体”总是置身于大的环境中,它和周边环境是“一体”的。有的地方建设古城,古城内部亭台水榭美如画,一出古城却另一个模样。现在很多地方提出“全域旅游”概念,注意全域环境建设,注意景点和周边环境的协调,这是大势所趋。
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的相互赋能。一方面,文化产业正在焕发新活力。通过发展文化创意等相关创新产业,打造营销 IP及周边文创产品,吸引更多国人,尤其是年轻游客的关注,让更多人感知中国文化底蕴,坚定国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文旅融合通过打造深度文化体验产品,赋能旅游行业,为游客提供更加高品质的深度旅游服务,促进旅游文化消费。
文旅融合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现实需求。能否取得较大的成效,关键在于遵循规律、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能够经受得起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检验。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文旅产业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朝阳产业,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凝聚精神力量。
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有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又能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推动以后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