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推动渝东南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
2020-09-10
来源:重庆日报
近日召开的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工作座谈会强调,要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立足武陵山区,联动周边地区,加快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努力建设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是全市自然生态与文化旅游康养资源最富集的区域,潜力无限。如何提高站位、找准方位、把握定位,加快推动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本报约请了渝东南部分区县主要负责人撰写了理论文章,现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努力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中作出黔江贡献
余长明
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是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要部署。黔江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认真落实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工作座谈会精神,建好“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加快建设渝东南中心城市,在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做足全面小康“成色”。一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统筹抓好“战疫”与“战贫”,全面做好稳岗就业、消费扶贫等工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成问题整改、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实现“三个100%、四个全保障”目标。二是完善多式联运枢纽。构建“普铁+高铁+航空+高速公路”的多式联运立体交通网络,加快黔江机场改扩建工程,打造武陵山区重要航空门户;配建450万吨铁路物流基地,形成“客货并举、双向交叉”的十字型铁路交通枢纽。三是拓展多向畅通通道。加快推进建设渝湘高铁、黔万高铁、渝湘粤高铁等快速铁路,构建“7干线2站场”铁路网络和“1环6射”高速公路网。加快建成黔石高速公路,推进东南环线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四好农村路”网络体系,建成区域公路运输枢纽。
强壮特色产业“筋骨”。一是做深特色工业。加快推进烟厂易地技改、三磊玻纤第二条生产线、茧丝绸全产业链等重大项目,打造2-3个100亿级产业集群和5-7个10亿级产业集群,力争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在渝东南占比达40%以上。二是做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化山地立体农业“十个一”模式,继续优化粮经比,确保蚕桑、猕猴桃、羊肚菌、脆红李等产业规模保持全市前列;高标准打造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打造全国最大规模、最高品质的无抗生猪基地,“接二连三”构建200亿级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先行区。三是做优商贸物流业。建设武陵山区商业商务集聚区,争取布局一批片区法人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打造“十大专业市场”升级版。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健身康体、养老养生等大健康产业,深化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树立山地旅游“标杆”。一是“景区有貌”。利用好350余个旅游资源单体、8个4A级景区资源,以打造濯水5A级景区、芭拉胡5A级景区、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三大拳头”引爆“全域旅游、全景黔江”,力争202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以上。二是“生态有型”。打响“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品牌,放大“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等品牌效应,守好渝东南“中国旅游第一廊”,2021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三是“融合有魂”。办好中国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中国鸡杂美食文化节、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民族歌舞诗剧《濯水谣》“两节一赛一剧”。协同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大武陵”国际旅游目的地“一带一区一地”,让渝东南绽放“行千里·致广大”魅力之光。
强化利他共赢“联结”。一是构建“一主两副”城市布局。构筑以正阳组团为核心、老城组团和舟白组团作为城市副中心的“一主两副,带状整合”的城市空间格局,力争2025年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达到“双30”目标。二是提速“城乡区域”融合发展。聚焦乡村“五大振兴”,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成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乡村振兴暨全面小康示范区。深化“三变”改革、“三社”融合,让全区所有村(社区)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三是提质“服务高地”利他发展。实施“名师名校”工程,建设渝东南职教城、西部医学中心渝东南副中心,再创3个三级医院,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西部医学中心渝东南副中心、区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分中心和急救医疗中心,2025年外来就学、就医、消费分别占比25%、35%、40%以上。
激活内生动力“春水”。一是建设引领性开放平台。建设武陵山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拓展黔江海关功能,争取建设黔江航空口岸、铁路口岸、武陵山(重庆)综合保税港区。充分利用区域性专业市场体系发展基础和海关、进口商品授权分销中心等对外开放优势,打造重庆西南出海大通道副中心。二是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和纺织品出口贸易,加快建设黔江跨境商品展示体验交易中心、承接东部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重要开放平台和出口加工区。三是优化名片式营商环境。落实政策、健全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全渝通办”,努力营造重商、亲商良好环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倾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者系中共黔江区委书记)
在深入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展现武隆作为
黄宗华
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是紧扣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作出的重要部署,是精准考量全市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更是武隆必须担当的重大使命和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武隆自觉在大局中找准战略方位,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发挥承接重庆主城都市区、联通黔北的重要联结点功能,加快打造渝东南旅游集散中心、主城都市区后花园,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产城景融合发展先行区,携手南川合作发展,联动道真协同发展,切实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中强化担当、展现作为。
打好“区位牌”,充分发挥承接重庆主城都市区、联通黔北的重要联结点功能。推进互联互通。加快仙女山机场航线开辟工作,推进渝湘高铁、白马航电枢纽、白马货运码头、渝湘高速复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尽快开工武两高速,增强“铁公水空”立体交通功能。丰富承载平台。在位于重庆三环高速以内的武隆西部四镇丘陵地区规划建设“凤来新区”,主要承接主城都市区、黔北地区产业配套和产业转移,打造绿色农副产品、家具家居、民俗旅游商品等加工、交易、物流基地,构建现代宜居宜业的全市近郊田园城市典范。提升集聚能力。整合提升城区、仙女山、白马山游客接待中心,完善交通换乘、线路对接、导览导游等配套功能,建设渝东南枢纽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推进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一批总部经济、研发机构、数字企业落户。
打好“旅游牌”,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优化产业体系。做好A级景区梯次储备创建,加快阳光童年、仙女半山太阳谷、天下鹊桥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打造好串联全区的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大力开发研学旅行、文创娱乐等新场景新业态。大力培育养生养老、运动康体、旅居康疗等健康产业,持续办好“绿色发展实践国际论坛”“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等论坛节赛活动。深化联动发展。紧密对接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大武陵山旅游度假区和长江三峡黄金旅游核心带,参与组建成渝地区旅游联盟,共同构建一批精品线路。加强与乐山、都江堰、遵义等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全面拓展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强化配套服务。加快旅游国际标准化建设,推动接待服务、消费购物、应急处置等与国际惯例“无缝”接轨。加强云计算、区块链和AR、VR等技术运用,提升智慧服务水平。
打好“生态牌”,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夯实绿色本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化跨区域联防联治,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留好山脊线、水岸线,守护好世界自然遗产地,建设好芙蓉湖国家湿地公园,构筑乌江画廊“风景眼”。培育绿色动能。因地制宜选择性发展智慧旅游、智能穿戴、芯片制造等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做好太空太阳能电站、地外生态圈模拟系统装置研发,着力做大数字经济总量,建成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重要配套基地和“两群”智慧城市典范。放大绿色效应。推进能源、旅游商品、大数据智能化、家具家居等“4+1”生态工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做优以高山蔬菜、精品水果、有机茶叶、高山药材为龙头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力发展论坛会展、特色餐饮、高端酒店等旅游消费服务业,积极培育直播带货、新零售、数字金融等“三线”服务新模式。
打好“融合牌”,加快建设产城景融合发展先行区。聚焦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产城景融合两片区”协同发展,彰显“主城都市区后花园”形象魅力。东部山区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的“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和涵盖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产城景融合发展核心区”;“中心城区”围绕“一江两岸”梯度拓展,建成“特色山水·滨江休闲”旅游城市,仙女山度假区加快打造国际高品质城市组团,白马山片区按照5A级景区错位打造,羊角古镇升级打造全国首个纤夫文化滨江古城。扎实推进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以产兴城、产城一体、城景互动。做好仙女山临空经济区、棉花坝高铁商贸小镇、城区商贸综合体建设,规划打造武隆九街等滨水夜间旅游经济带。加快推进“武隆—南川”一体化发展,促进与贵州道真等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武陵山区的能级。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抓实抓细以“六稳”促“六保”具体措施,加快补齐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基层治理、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短板,深化旅游扶贫模式探索,抓好全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工作和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建设,精心打造江口至后坪国家脱贫成效展示示范带,确保脱贫攻坚成色更足、质量更高。(作者系中共武隆区委书记)
在“双城记”中唱响全国生态康养胜地新乐章
蹇泽西
石柱地处长江上游、重庆东部,是渝东南、渝东北共融互通的重要节点。自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市委市政府作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决策部署以来,我们围绕“石柱是渝东南联结渝东北的重要节点,要协同建好‘三峡库心’,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基地、全国生态康养胜地”定位要求,聚焦“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聚力“风情土家·康养石柱”价值定位,学好“两山论”、走好“两化路”,唱好“双城记”、建好“城镇群”,加快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努力在全市发展大局中体现石柱担当、展现石柱作为、作出石柱贡献。
坚持交通先行,促进互联互通,打造渝东鄂西新兴综合交通枢纽。畅通外联“大动脉”。东向推进渝汉高铁,打通成渝地区进入华中华东快速通道;南向推进石黔高速、石彭高速,畅通渝东南进入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大通道;西向推进广忠黔高铁,打通渝东南入川便捷通道;北向推进万黔高铁、梁忠石高速公路,打通渝东南北上快速通道;同步推进西沱港和黄水通用机场,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向联结点。完善县域“微循环”。持续实施“四好农村路”通达通畅工程,全力打通“断头路”、升级“低级路”、畅通“旅游路”、消除“瓶颈路”、提升“次差路”,改善群众出行和生产条件。健全综合“物流网”。畅通铁公水多式联运通道,积极推动高速公路与铁路站场、港口、园区无缝衔接,完善县乡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打造武陵山区融入长江经济带通江达海航运物流枢纽。
坚持产业为基,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双城经济圈康养经济示范区。做优做特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绿色有机为方向,以“三品”为核心,以长效机制为纽带,大力推进以生态中药材、绿色果蔬种植和生猪、中蜂养殖为重点的“4个30万”工程,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基地。做大做强绿色生态工业。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先进制造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延长生态中药材、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增收链,打造中西部康养消费品产业基地。做特做靓康养休闲旅游业。以生态文化资源为依托,加快建设冷水康养小镇,提档升级“大黄水”旅游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3个,接续办好中国·重庆(石柱)康养大会,打造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
坚持城乡融合,加快协调发展,打造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统筹推进“战疫”与“战贫”,守牢“两不愁三保障”底线,扎实开展定点攻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打造土家特色生态旅游休闲城市,持续推进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精心打造城郊休闲康养、“大黄水”民宿生态康养、沿江文化康养、自驾探秘康养“四大康养文旅融合发展板块”,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打造西部土家风情康养休闲城镇群。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特色村寨建设,加快中益乡坪坝村等传统村落示范点建设,建成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园区、乡村旅游示范带和生态宜居村庄,打造大美乡村。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区域协同,打造三峡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实施环保“五大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严格长江禁捕退捕,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融入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联动万州、忠县,围绕江城、江镇、江村、江景,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共同建设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胜地、创建“两群”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打造三峡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融入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依托特色文旅资源,推动景区联动,协同打造“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快推动“大武陵”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强与利川市协作,共同建设生态康养基地和黄连、莼菜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
坚持民生导向,强化共建共享,打造全国山地康养公共服务中心。培育康养服务多业态。创新康养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养老、社区等康养服务,优化“六养”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康养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建民族康养职业学校,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医疗基础设施,打造康复疗养综合体,让优质康养服务惠及中西部地区群众。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广“和美”“贵和”工作法等乡村治理经验,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与周边区县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动、重大疫情联防联控等机制,提升区域社会治理效能。(作者系中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
着力打造渝东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
钱建超
近日召开的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工作座谈会,为我们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指明了前进方向。彭水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彰显“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着力激发内生动力,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深度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高质量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特色宜居城、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产业发展区、生态文明示范县,高水平打造“世界苗乡·养心彭水”。
推进全面融合发展,建设生态特色宜居城。合理布局城乡发展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和产城景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生态特色宜居城。一是着力优化城乡发展布局。按照“县城50%、集镇25%、农村25%”的规划布局,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着力构建“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城乡发展格局。重点抓好老城、新城、蚩尤九黎城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城区,按照“现代之城、未来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定位和“每年供应土地1平方公里、开工房建100万平方米、入住人口10000人”目标扎实推进新城建设,按照全国知名的民族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蚩尤九黎城建设。二是着力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以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为契机,立足苗乡、山水、人文特点,坚持把好山好水好风光好文化融入城镇建设之中,营造显山露水、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城镇风貌,强化产业支撑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三是着力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物流体系。加快完善“四铁八高速一江一机场”对外大交通格局,建设新城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工业园区物流仓储中心、下塘乌江港航物流中心,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建好“物流网”,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围绕“加快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目标,立足“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高质量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一是坚持品牌引领。强化阿依河5A级景区和蚩尤九黎城、摩围山、乌江画廊3个4A级景区的辐射引领,更加注重精品景区文化元素的注入,统筹编制好旅游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乌江画廊生态旅游示范带和郁江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带。二是坚持活动助推。持续举办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暨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和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将旅游资源与节日庆典、体育赛事、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理念融合、业态融合、品牌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三是坚持全域建设。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战略,统筹推进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加快创建一批3A级景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大力发展自驾旅游、康养旅游等新兴业态,形成步步是景、处处宜游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区。围绕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形成结构合理、特色突出、产值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一是做深生态工业。大力发展以太极水、火棘果、红薯精深加工等为主的健康食品产业,以水电、风电、页岩气等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以苗族刺绣、民族轻纺服装、工艺品制造等为主的特色轻工产业,积极培育中药材加工、苗医苗药等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生态工业提质增效。二是做精旅游商贸服务业。以旅游业为纽带,以大健康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经济、夜间经济,建设智慧商圈,推进商贸物流、现代金融和会展、健康、社区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做大生态农业。按照生产集约化、产业规模化、产品商品化要求,大力发展红薯、烤烟、畜禽养殖及中药材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化“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业“接二连三”。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现生产高效、生态良好、生活宜居。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构建以乌江、郁江等主要水系生态带和摩围山、七曜山等山脉生态屏障为主体,以交通廊道、城市绿地为补充的生态安全格局。二是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土绿化工程和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三是推进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环保“五大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补齐城乡环保设施短板,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作者系中共彭水自治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