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2021-09-0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乡村旅游是乡村发展的关键,乡村振兴要把乡村旅游作为重点,突出文旅融合发展,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人流扩大,进而带动乡村消费和经济增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有力推进产业与旅游共兴,为乡村振兴事业铺平道路。

文旅融合是乡村发展的“捷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社会,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文化的追求、旅游的需求都在不断扩大,人们更加有时间和精力用在文化享受、旅游体验上,这为乡村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对于文旅消费者来说,一场完全没有文化的旅行是不可想象的,正如一种完全不能流动的文化是不可持续的。从旅游消费的“大数据”统计看,人们选择旅游的出行方式,多是以异地为主,这就意味着对“他乡”的文化了解有一定的期盼,正如当下流行的“诗与远方”追求。因此,在旅游目的地打造上,文化融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促进文旅融合,资源整合是关键。资源整合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抓手。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乡村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优势,比如传统的文化习俗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人文风情资源、文化古迹资源等,乡村旅游打造就是要挖掘这些优势资源,发展必须突出资源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各级干部,要认真分析文旅融合的突破口,找到地方发展与现有资源之间的结合点,通过打造旅游目的地,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求参与旅游目的地打造的干部,要对地方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现代文明、演艺文化等文旅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包装,凸显出“吸引点”“卖点”。

推进文旅融合是一篇大文章,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在推进上要强化统筹,突出规划引领,把文旅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实际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需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寻求文旅资源与市场需求最佳结合点,推进文旅融合走市场化运作路径,切实降低人民群众参与或入股的责任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以发展促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农业是乡村产业的主体,发展乡村产业,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800美元,处于消费升级加快提升阶段,给特色农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因此,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各地的实际发展特色农业,把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
我国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多彩的民族,培育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产业,比如竹编、蜡染、剪纸、木雕、石刻、银饰、民族服饰等传统的手工业,再比如卤制品、酱制品、豆制品以及腊肉腊肠、火腿等传统的食品加工业,这些传统土特产品,地域特色浓厚,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有独特的产业价值。因此,要把这些产品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的魅力和效益,这不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培育形成地方的乡村土特产业,而且能够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连接城乡要素资源、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天然属性,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具备条件的地区应该稳步推进。但是,目前各地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性很高,遍地开花、盲目发展的势头较猛,同质化的问题突出,恶性竞争、亏本经营的不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要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基本条件,需要搞清楚你的市场需求和目标群体,需要有创意的设计和巧妙地营销。因此,各地在发展中要认真研究,理性选择。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为农村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持久的动力。但是,目前乡村建筑业无组织、无标准、无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要重视发展农村建筑业,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建筑业管理标准,加强农村建筑施工队资质管理,规范农村建筑市场,培育产业大军,树立建筑品牌。

此外,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也很突出。去年国家发布了全国农村环境整治“十三五”规划,启动了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计划,农村环保产业越来越成为投资的亮点。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缺位,农民对健康向上精神文化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支持农村文化产品的创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小品等形式,发扬好传统,传播正能量,丰富农民精神世界,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