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经济推动文旅融合新篇章
2025-09-03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9月,文旅产业在“体育+”模式的催化下,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体育赛事不再仅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成为区域经济与文化消费的强力引擎。从城市到乡村,从滨海到山野,以赛事为媒,文旅为核的融合实践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消费场景与产业生态。
2025年1月至8月,全国累计举办国际级、国家级体育赛事427场,较2024年同期增长38%。其中,马拉松、自行车、水上运动及越野赛事占比超6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这些赛事直接带动文旅消费规模达1127亿元,同比增长41.2%。更重要的是,赛事参与者的平均停留时间从2024年的2.3天延长至3.1天,过夜率达79.6%,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
以2025年4月的无锡马拉松为例,赛事期间无锡市接待游客量达6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52%。当地酒店平均入住率连续三天达100%,周边餐饮、零售业营业额环比增长超200%。赛事组委会与文旅部门联合推出的“锡马+太湖文旅套票”售出12.4万份,联动景区门票收入突破1亿元。
体育赛事的在地化设计成为文旅赋能的关键。2025年,多地通过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标签的赛事IP,实现“一赛一品”的差异化竞争。
2025年7月,青海环湖赛迎来20周年。赛事期间,青海省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8.3%,旅游收入达47.5亿元。其中,“环湖赛+非遗体验”“环湖赛+高原生态研学”等主题产品消费占比超30%。组委会数据显示,海外参赛者与观众人数较2024年增长73%,带动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61%。
同样,2025年8月于贵州黔东南举办的“村超”总决赛,单日吸引现场观众超12万人。黔东南州文旅局统计显示,赛事期间全州旅游收入达28.7亿元,同比增长210%。苗绣、银饰、酸汤鱼等非遗产品与特色餐饮销售额同比翻番。“村超”联动周边村寨推出的“足球+民俗节庆”路线,累计接待游客46万人次。
赛事的举办倒逼基础设施优化,而文旅产业则成为直接受益者。2025年,多个赛事举办城市加速推进交通、住宿、数字化等配套建设。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5年上半年,赛事举办城市新增高铁班次1278列,加密航线386条。如成都为迎接世界运动会,于2025年6月前完成天府国际机场二期扩容,国际航班吞吐量同比增长33%。赛事期间,成都文旅消费规模达145亿元,同比增长55%。
消费场景亦从观赛向多元体验延伸。2025年,北京延庆高山滑雪中心在举办国际雪联比赛后,转型为“四季运动乐园”,暑期接待游客量达42万人次,收入超6亿元。浙江千岛湖依托铁人三项赛事,开发“赛事+水上运动+民宿集群”产业链,2025年18月体育旅游收入达31亿元,同比增长67%。
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赛事主题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138%,其中“赛事+亲子研学”“赛事+康养休闲”产品占比超40%。中青旅推出的“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线路,已覆盖全国60%的赛事举办地,2025年累计服务游客超120万人次。
需从“赛事引流”向“产业生态构建”转型。2025年,苏州与杭州通过成立文体旅融合发展基金,支持赛后场馆改造与常态化运营,其场馆赛后利用率均保持在70%以上。此外,数字化技术成为提升体验的关键——杭州亚残运会遗产项目“云上体育文旅平台”已接入长三角120个场馆,2025年累计预约量超千万人次。
体育+文旅”已超越概念阶段,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然路径。赛事流量通过文化赋能、场景创新与政策协同,转化为持续的消费“留量”与产业动能。未来,如何进一步打通赛事IP与在地文化链、产业链,实现从短期爆发到长期繁荣的跃迁,仍需要更多探索与沉淀。但毋庸置疑的是,体育赛事已为文旅产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