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旅融合,串联浙江诗路文化带秀美风光
2021-09-06
来源:浙江日报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国文旅行业发展呈现“文旅融合、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的“一融两高”新态势,文旅市场需求和供给两侧都发生重大变化,文旅产业进入了品质发展新时代。
近年来,以文化和旅游部为主导,国家陆续出台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品质的指导意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和提升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措施。
面临“一融两高”新局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文旅行业需从供给侧发力,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质量引领、项目带动、品牌驱动、科技赋能、扩大内需、创新营销八项举措,系统化梳理新需求,统筹考虑发展新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近日,绍兴新昌万丰航空特色小镇推出了“浙东空中唐诗之路”,分段串联天姥山、大佛寺、穿岩十九峰等名山景点,从高空展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绍兴山水人文美景,让游客拥有一种全新的视角和不一样的体验。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新昌诗路遗迹遗址众多,加上自然山水秀丽,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打卡。”当地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新昌正在谋划从“空中、山间、陆路、水上、云端”五个维度入手,串珠成线,打造“浙东唐诗之路”黄金旅游线,助推新昌高质量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如新昌一般,这些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共同串联起浙江诗路文化带的秀美风光。
建设诗路文化带,是文化浙江建设的时代亮点,是“诗画浙江”的金名片。从晋代至清代,历代文人在诗路上留下了上万首诗词名篇,展现了诗人行迹图、水系交通图、城镇风物图、浙学文脉图,体现着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诗意画卷铺就了浙江文脉。
诗路文化带由大运河、曹娥江、瓯江、金华江、钱塘江等主要水系、古道和现代交通合围而成。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构成了金文字形的“文”字。
“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诗路文化带串连了我省文化精华之“链”、山水之“链”、全域发展之“链”,让文化之魂深深镌刻在浙江大地上。
我省打造诗路文化带始于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四条诗路”,建设诗路文化带的决策部署;201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2020年,省发改委编制完成《浙东唐诗之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大运河诗路建设、钱塘江诗路建设、瓯江山水诗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发布。
如今,四条诗路各具特色,“颜值”和“内涵”不断提升:浙东唐诗之路主要以文化名山名人名景名岛等为主要载体,展现“兰亭流觞,天姥留别”的文化印象;大运河诗路主要以世界文化遗产和江南水乡名城古镇为主要载体,展现“千年古韵,江南丝路”的文化印象;钱塘江诗路主要以名城名学名江名湖和钱塘海潮为主要载体,展现“风雅钱塘,百里画廊”的文化印象;瓯江山水诗路主要以自然生态山水、文化古村和非遗技艺为主要载体,展现“山水诗源,东南秘境”的文化印象。
依托数字化改革,诗路文化带正变得越来越“智慧”。名扬天下的富春山居图、战绩骄人的“霸业孙郎”、世外桃源般的隐士生活……7月,钱塘江诗路上首个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富春山居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开馆试运营,艺术和数字的交融,使这里成为了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事实上,无论是诗路文化带,还是大运河国家公园,无不展现出浙江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决心。据了解,我省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省级财政投入20亿元,全面推进“四条诗路”和浙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串联全省诗画山水的黄金旅游带。
为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我省还以基因解码为基础,启动打造100个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以数字赋能为动力,推出“浙里好玩”和“智慧文化云”服务平台;以区域协为纽带,推进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建设,推出近10个一体化协同标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等百张“金名片”。蓝图已经绘就,下一步,我省将继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把浙江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添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