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县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创新发展
2021-09-03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2019年,四川提出5年内建成50个天府旅游名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为加快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理县打出一套聚焦发力、融合创新的“组合拳”,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优质发展,旅游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旅游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旅游品牌效应日益彰显,理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在加快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抓住暑期的‘尾巴’,在理县欣赏民族文化、品尝特色美食,感觉真的很棒。等到秋季红叶节的时候,我们肯定还会再来。”近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结束了愉快的暑期之旅后,成都游客苏世昆赞不绝口地说。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获评“天府旅游名县”以来,理县立足文化和旅游资源特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目标,全力提升全域旅游品质,实现了旅游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突出资源优势,打造多样化发展新模式
为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按下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工作“快进键”,理县立足生态优势,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着眼景观品位,加快推进特色发展;深挖人文底蕴,加快推进融合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县依托水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99.7%等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打造了“三千里江山·三千里红叶”的米亚罗、“四季山水·山水世界”的毕棚沟、“东方阿尔卑斯”的孟屯河谷、“西川第一汤”的古尔沟、邛崃山脉面积和冰量最大的甲司口冰川等高品位景观,持续推进县域旅游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理县地处藏羌文化走廊的核心区域和藏羌汉文化交融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资源丰富,独特的藏羌民风民俗、饮食歌舞文化令人心驰神往。理县以藏羌文化走廊为轴线,因地制宜划分了羌文化体验和休闲旅游示范片、产城相融和品牌旅游示范片、红叶温泉和冰雪娱乐示范片、户外运动和体旅融合示范片等“四大片区”,形成了“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玩冰雪、体验藏羌风情”四季旅游产品体系。此外,理县还依托红叶、藏羌文化、温泉核心资源,以嘉绒风情丘地村、古羌风情休溪村、田园水乡卡子村等精品旅游村寨为节点,推动乡村旅游多层次、多样化发展。
发展“旅游+”,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在推出旅游新产品的同时,理县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围绕旅游发展六要素,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近6亿元,促进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上档升级,新改建通乡通村公路442公里,建成污水处理站点23个、4G通讯基站318个、旅游集散中心5处、旅游服务驿站15个、景区停车场31座,构建景区直通车、班线客运、乡村客运等旅游交通网络,景区景点及乡村旅游带均实现路、水、电、通讯全覆盖。
建成智慧旅游数据平台,开发智慧旅游APP,游客集中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让游客体验宾至如归的人性化服务。理县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在景区景点、国道沿线、观景平台等重要节点全覆盖新改建旅游厕所52个,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厕所,规范提升后全天候向游客开放,让游客感受到理县全域服务的温度。
全域旅游品质提升、消费场景不断涌现让理县这座深山小城实现了美丽蝶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度假体验。仅今年上半年,理县就接待游客245.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59亿元,同比均实现增长。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理县还把民族特色和文创产品开发相结合,大力扶持羌绣、藏织等特色文创中小微企业发展,建成了花儿纳吉羌绣、藏羌印象民族织纺、锦绣藏羌服饰等合作社6个,实现年销售特色文创产品400余万元,进一步壮大了当地的旅游经济。
2020年,理县人均GDP达到7.85万元。“全县一、二、三产业比重已由2015年的8.1:73.2:18.7调整为2020年的12.4:26.9:60.7。”王世伟说,这其中,旅游业功不可没。
旅游是理县的支柱产业、幸福产业和希望产业,下一步,理县将持续巩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成果,以游客需求为中心,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设施、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文化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