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巴城:乡村振兴激发全域旅游新活力

昆山巴城:乡村振兴激发全域旅游新活力

2020-12-28

来源:新华日报

“现在我朋友来旅游,我就带他们去巴城老街,逛古镇、品尝特色小吃、体验昆曲文化。他们都被传统文化深深吸引,玩得可尽兴了。”昆山市民张女士说。近年来,巴城镇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注重农旅结合、文旅互动、多点布局、多极发展,全镇旅游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巴城,位于昆山市西北部风景秀丽的阳澄湖畔,是一座被水环绕的江南古镇,至今已有2500年建制历史。它不仅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发源地的美誉,也是“大闸蟹的故乡”。这座以“蟹”闻名的古镇,牢记“生态就是竞争力”,依托“湖岸线”、做好“水文章”、发展“全域游”,着力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巴城。

“新项目”积蓄旅游“新动能”

一个3A级旅游景区、一条特色商业街,一个省级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万亩葡萄园、农家乐500余家、生态农庄6个、蟹市场5个……目前,巴城镇拥有大小旅游资源单体共50多个,优质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四个五”,即五湖环抱的自然生态环境、五大历史遗存、五大文化名片和五大餐船蟹市,初步形成湖滨路、迎宾路、临湖路乡村旅游的“π”形发展布局。近年来,巴城建设了林石嘴半岛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综合体、环鳗鲤湖慢行系统、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昆曲长廊、昆曲剧院,引进水之梦乐园等一批特色项目;打造了昆曲小镇探源游、生态休闲游、宜居游等6条旅游线路,使巴城的乡村旅游初具规模、极具特色,让镇上居民和游客共享改善环境的成果。

据统计,3年来,巴城镇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投资约5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990万人次,旅游消费约49.5亿元(人均消费约500元)。该镇先后获评江苏省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江苏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江苏省水利风景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凭借昆曲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无形”生态化身“有形”产品

巴城旅游的重点和优势在于广袤的湖泊、田园、乡村,这是天然的资源禀赋,也让巴城人发展旅游产业有所主动作为。巴城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用打造景观的理念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为百姓送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红利。

“一只蟹”衍生的产业链,给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优质基础。得益于阳澄湖的优良水环境,“阳澄湖大闸蟹”备受海内外游客青睐。自2014年起,巴城旅游启用“幸福从邂逅开始”的主题语,其含义就是邂逅湖泊、邂逅乡村、邂逅田园、“蟹”逅美食、邂逅历史,

让“无形”的水资源化身“有形”的旅游产品,把游客引过来、留下来,让百姓的口袋鼓起来。

做足“大闸蟹+旅游”的文章,巴城镇每年开展大闸蟹开捕节、蟹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有效聚集人气商气,带动自驾游、乡村游迅速升温,使游客从“吃一顿尝鲜”向“留一天细品”转变。每年吸引200多万人次来巴城品蟹观光,全镇近3万名农民从事大闸蟹生产、经营、销售,年产值近40亿元,净收益超6亿元。今年5月,“阳澄湖大闸蟹”获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升格为“国字号”农产品。

在打造“阳澄湖大闸蟹”品牌的同时,巴城镇以万亩葡萄园为载体,开展栽培葡萄基地试验,不断调优葡萄新品种种植面积,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3280亩,主要有巨峰、夏黑、阳光玫瑰等品种,年产量320万公斤,年产值4480万元。多个品种在苏州市地产优质果品评比活动中斩获金、银、优胜奖。葡萄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通过举办夏季农交会、葡萄节等,大大提升了巴城现代都市农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大俗”与“大雅”交相辉映

巴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发源地、民间艺术特色书法之乡;巴城有绰墩山遗址、玉山雅集……前人用智慧在这座古镇刻下了无数美丽的风景。如果说品尝大闸蟹是“大俗”,欣赏昆曲便是“大雅”,这两种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让巴城走出一条全新的“昆曲+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在老街戏院,名家的精彩演绎让昆曲呈现出全新、动人的艺术风采,让游客们流连忘返。巴城镇以加快建设昆曲特色小镇为载体,以规划建设“戏曲博物馆”等为纽带,以鼓励支持昆山小梅花戏剧团、俞玖林工作室、杨守松工作室等8个昆曲组织为路径,加强昆曲人才梯队建设、文化保护创新和普及推广。

经过多年建设和推动,巴城镇已建成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景城北路昆曲长廊、昆曲剧院等功能性项目;引进了古琴工作室、一旦有戏、郑培凯工作室等名人工作室;吸引了昆曲酒业、水磨韵主题餐馆、拾画书吧、汀上古韵、龙云崌昆曲茶楼、“巴溪驿站”主题邮局等10多家昆曲产业企业进驻;依托俞玖林工作室、源缘昆曲社、老街戏院开展大美昆曲讲座、昆曲名家分享会等各类主题活动150场,吸引游客和戏曲好爱者达170多万人次,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乡村“慢生活”对接“快时代”

巴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二分城三分水五分田。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刷新,这就需要用全新的思维和理念,找准这一轮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和发力点,思考谋划全域旅游大局。

近年来,巴城镇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着力优化布局结构。横向上,依托“春赏花、夏戏水、秋品蟹、冬养生”的四季旅游体系,把乡村游、文化游、生态游、古镇游、美食游等项目资源“串珠成链”,形成共生共荣的“大旅游”格局;纵向上,把散落各处、星罗棋布的特色村加以区分整合,做到既彼此独立又高度关联,切实让广大游客一年四季都能记住巴城、一年四季都能玩转巴城。

以“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为目标,着力打造美食餐饮体验、生态农业休闲、亲子度假、老街历史文化旅游、实景题材表演、运动健康旅游及动漫产业旅游等七大旅游产品体系。先后建成巴解园、湿地公园等绿色公园广场,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全方位净水、大面积铺绿等举措,营造出“路边有景,景中有品”“人在绿中,绿在心中”的休闲意境。对农家乐、农庄、采摘园等资源进行整合、包装,并选取绰墩山村、东阳澄湖村等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精品化试点,开发农业观光、乡村精品度假酒店等项目。

加快推进优质粮油观光基地、大闸蟹产业园等农旅项目。依托水之梦乐园、郁金香荷兰风情园、林石嘴半岛、各类农庄等项目,进一步打响春季花香四溢、夏季蔬果缤纷、秋季菊蟹飘香、冬季运动养生的四季旅游品牌。大力开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巴城镇荣获2020年苏州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镇称号,华社村、东阳澄湖村荣获2020年苏州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村称号;成功建成17个特色康居乡村和1个康居特色村(龙潭湖村),逐步将巴城建设成为“宜游、宜商、宜居”的美丽城镇。

“线下推广”与“线上营销”齐发力

借助“互联网+”发展潮流,巴城镇通过加大政策扶持、整合农商资源、创新工作内涵等方式,深入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加快打造“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模式。巴城镇东阳澄湖村是昆山独一无二的“电商村”,全村80%的农户从事大闸蟹养殖、销售,每年互联网销售额达8000万元,走出了一条 “互联网+”经营销售新路。

着力进行旅游形象的线下推广,以阳澄湖大闸蟹文化旅游节、重阳曲会、中国竹笛音乐节、长三角民歌赛、葡萄节等重大品牌节庆活动为抓手,开展“文化活动进景区”,在老街、遗址等地推出“实景秀”等活动,以昆曲化妆展示、服装展示、昆曲文创商品展示、大闸蟹品尝、点心边做边展示等形式,丰富文化旅游体验。推出串联巴城老街、正仪老街、绰墩遗址、昆曲学社等“昆曲游”新品,实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

加快推进与同程旅游的深入合作,携手迈入“旅游+互联网”新时代,产生“1+1>2”的效应。同程旅游基于自身平台和技术优势,全方位打造巴城特色旅游目的地。与上海申迪旅游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两地互推旅游产品、互通旅游联票,共同做大旅游市场。依托昆山旅游度假区,在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设置了“大美昆曲,大好昆山”主题展厅,展示巴城乡村旅游资源、美食资源和特色文化。加入上海《湖区旅游》会员单位,进行乡村旅游宣传,在上海重点商圈、景区景点进行微信精准投放。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漫步巴城,处处生机盎然,一幅幅全域旅游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未来,巴城镇将以全域旅游打造为载体,突出规模化、精品化、市场化,加快构建“全景域体验、全过程消费、全产业融合、全民化共享”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赋能巴城全域旅游新发展。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