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研学文旅的活态画卷

非遗传承与研学文旅的活态画卷

2025-09-10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章丘区的明水古城迎来初秋。这座以“百脉泉畔、清照故里”闻名的千年古城,如今已成为非遗文化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的典范。据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20258月发布的数据,明水古城今年累计接待游客量已突破120万人次,其中研学团队占比达35%,较2024年同期增长12%。数字背后,是一场以活态非遗为内核的文化实践。

明水古城的灵魂在于“水”与“文”的交融。百脉泉群终日喷涌,2025年泉水水位监测数据显示,墨泉、梅花泉等主要泉眼流量稳定在每日3.5万立方米以上,为古城提供了生生不息的自然背景。而更深层的生命力,则来自扎根于此的非遗文化。

 

章丘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11项、市级28项。在明水古城,这些非遗并非静态展示,而是融入日常运营的活态存在。例如,省级非遗“章丘铁锅锻造技艺”的工作坊内,73岁的传承人冯全永仍每日亲自执锤。202518月,该工作坊累计接待体验者超2万人次,亲手参与锻打体验的研学学生达8600人。

同样活跃的还有国家级非遗“章丘梆子”。古城戏台上,72岁的老艺人王元亮带领剧团每周演出5场,2025年已演出162场,其中研学专场占比40%。“孩子们不仅看戏,还学画脸谱、穿戏服、练身段,”王元亮展示着2025年新编的少儿版《瓦岗寨》,“非遗要传下去,就得让年轻一代觉得‘好玩’。”

明水古城的研学体系构建于2023年,经过两年发展,已形成一套标准化课程模块。2025年,古城与山东省内127所学校签订研学合作协议,开发6大主题课程,涵盖铁艺、戏曲、造纸、纺织、民俗、饮食等领域。

“一日研学”课程数据颇具说服力,学生上午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技艺,中午品尝复原的元代膳品,下午参与情景剧演出。2025年暑期,这类课程共开展412场次,参与学生达5.3万人。

技术赋能让研学体验更具深度。AR导览系统可实时显示清代古建筑的结构解析,超声波雾化装置在泉水区再现“云雾润蒸”的 historical 景象。2025年新上线的“非遗数字图谱”收录了827件非遗项目的工艺细节,学生通过扫码即可观看章丘黑陶烧制的全程实录。截至20258月,系统累计扫描量已破200万次,其中研学学生占比62%

古城的20处非遗工坊既是生产基地,也是开放式实验室。在“龙山黑陶”工坊,传承人刘德功2025年带领团队复原了汉代蛋壳陶技艺,烧制出厚度仅0.2毫米的黑陶杯。工坊内的研学区设有小型窑炉,学生可亲手制作陶器,202518月共烧制学生作品1.2万件。

纺织工坊内,元代黄道婆纺织机复原件持续运转。2025年,工坊用传统工艺复原了明代章丘知县康迪吉的官服面料,并开发出“古法纺织体验包”。2025年研学工坊的直接收入达1800万元,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潜在传承人——已有37名参与研学的学生报考了高校非遗相关专业。

 

明水古城的运营数据揭示了非遗研学的经济价值。202518月,古城总收入2.3亿元,其中非遗相关消费占比58%,研学团队贡献收入占比41%。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文化保护的可持续性。

专家评价这一模式为“活态传承的良性循环”。明水古城成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和经济资源,形成了‘非遗保护研学体验产业反哺’的闭环。2025年数据显示,古城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达1.2万人,非遗相关从业者较2020年增长300%

百脉泉水依旧清澈见底,泉水博物馆内的实时监测屏显示:水温恒定18℃,水质达直接饮用标准。就像这永不枯竭的泉流,明水古城的非遗传承通过研学文旅找到了活水源头。

在这里,学生们打铁的锤声、唱戏的梆子声、织布的机杼声,与泉水的淙淙声交织成跨越时空的合奏。数据记录着当下:202518月,古城非遗项目传承人新增11人,研学学生创作非遗作品3.8万件,非遗相关产品销售额突破1亿元。明水古城证明,当非遗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承的活态文化,千年古城的生命力便如泉涌般永不枯竭。这是一场正在进行时的文化传承——在2025年的秋天,它正发生于每一个抡起的铁锤、每一段唱响的梆子戏、每一双触摸历史的小手中。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