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烟火中的文脉新生

四川烟火中的文脉新生

2025-09-12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黄龙溪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已传来窸窣脚步声。老街两侧的茶馆飘出茉莉花茶的香气,灶台上蒸笼冒着热气,刚出笼的叶儿粑晶莹剔透。这不是一幅静止的民俗画,而是一个活着的文化空间——在这里,美食、技艺、历史与创新正进行着一场持续数百年的对话。

美食承载的地域记忆

“食在四川,味在古镇。”202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四川境内保存完好的古镇超过50座,其中30座已形成成熟的美食文化体验区。据四川省文旅厅20258月发布的数据,今年18月,这些古镇累计接待游客突破4800万人次,其中美食体验占比达67%

 

在仙市古镇,百年老店“陈记盐帮菜”的灶火从未熄灭。第五代传承人陈建华今年62岁,仍坚持古法烹制水煮牛肉。“花椒要用汉源清溪的,辣椒必选二荆条,菜籽油须是本地小榨。”他边炒料边介绍,锅中的红油翻滚,香气扑鼻。2025年,该店日均消耗牛肉120斤,年营业额达380万元,成为古镇美食的活招牌。

李庄古镇的白肉技艺更令人叹为观止。在20257月举办的“李庄白肉节”上,75岁的老师傅张永康表演了“肉片薄如纸”的绝技——1斤猪肉可片出28片,每片厚仅0.8毫米。文旅局数据显示,今年李庄白肉销量已超25万份,带动相关收入超9000万元。

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文化载体。2025年,四川古镇已有17项传统饮食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古镇厨房成为非遗工坊,食客在品尝的同时,能通过AR技术扫描菜品二维码,观看制作工艺的全息影像。

非遗技艺的当代焕新

清晨的阆中古城,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王彪的工作室已传出凿刻声。他正在制作一套“三国演义”新皮影:“从选皮到雕刻,要经过24道工序,一个影人得刻3000多刀。”2025年,阆中皮影戏班已演出278场,观众超8万人次。

在郪江古镇,72岁的蓝染技艺传承人刘玉芳有了新身份——古镇非遗学堂特聘教师。她的工作室今年已接待研学团队126批,超过5000名学生在此体验植物染技艺。“没想到年轻人这么喜欢,”她指着晾晒院中飘扬的蓝染布,“这些图案是我们根据汉代崖墓纹样重新设计的。”

 

数据表明,2025年四川古镇的非遗活化成效显著全省古镇区域内有非遗项目163项,其中国家级28项;设立非遗工坊89个,带动直接就业逾3800人。最引人注目的是数字化保护成果——截至20258月,已完成32项珍贵非遗的4K超高清数字化采集,建立全息影像档案库,游客可通过VR设备体验技艺全过程。

安仁古镇的“非遗+科技”模式尤为成功。在2025年元旦开放的数字非遗馆中,游客可穿戴动作捕捉设备体验川剧身段,系统实时生成数字人影像。开馆8个月来,已接待体验者16万人次,二次消费占比达43%

抗战文化的当代回响

李庄古镇的栗峰山庄内,90岁的抗战老兵李国栋正给中小学生讲述1943年的故事。“那时同济大学就在这里上课,我在梁林故居旁听过建筑系的课……”202593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李庄抗战纪念馆单日接待量达1.2万人次。

数据记录着这段历史的重量。目前四川古镇保存完好的抗战遗址达87处,其中李庄就有40余处。202518月,这些遗址共接待参观者超380万人次,同比增长23%。在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聚落,新增的“抗战文物数字库”已收录文物3.2万件,其中高清数字化展示达1.8万件。

 

2025年,这些历史记忆正通过新方式传承。在李庄,实景演出《抗战西迁》每周上演三场,演员中不乏当地居民的后代。“我爷爷当年就帮助过迁来的学者,”扮演挑夫的村民张建国说,“现在每演一次,就像重温一次家族历史。”该剧目今年已演出102场,上座率保持在85%以上。

研究层面也有新突破。20256月,同济大学与李庄合作成立的“抗战文化研究中心”发布了《李庄与抗战时期学术机构迁移数字化档案》,首次完整收录了18所机构的迁徙路线图和历史文献,为文旅体验提供了学术支撑。

文脉传承与创新激发

四川古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已深入肌理。平乐古镇的竹编技艺非遗工坊里,年轻设计师王薇正在创作竹纤维灯具:“我们要让传统技艺走进当代生活。”她的作品在2025米兰设计周上获“新传承设计奖”,订单已排到明年春季。

 

这种创新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省文旅厅数据显示,2025年古镇文创产品销售额预计突破12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非遗新设计”品类增长最快,同比达57%。在洛带古镇,客家绣品工作室与时尚品牌联名推出的手包系列,月销量已超2000件。

夜游经济成为新亮点。2025年,四川古镇推出“夜游古镇”项目的已达23个,其中阆中古城的“三国夜话”光影秀,8个月营收超1600万元。黄龙溪古镇的“古镇沉浸式剧本游”项目,融合美食体验、非遗手工、历史解密,复游率达38%

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2025年,所有四川古镇均实现5G覆盖,VR/AR体验点达267个。在二郎古镇,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看到古建筑AR复原影像;在尧坝古镇,微信小程序提供AI导游服务,能根据游客兴趣定制路线。

这些古镇不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活的文化有机体。在这里,美食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技艺传承;非遗不仅是手工制作,更是创新源泉;历史不仅是过往记忆,更是当代对话。数据显示,2025年四川古镇游客满意度达96.8%,复游意愿率89.3%,这两项指标背后,正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激发的双重魅力。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