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重塑文旅新生态

人工智能重塑文旅新生态

2025-09-08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文旅产业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刻变革。机器人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角色,而是文旅场景中的导览员、解说员、守护者和创意伙伴。通过多模态交互、实时数据分析和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提升了文旅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更重构了文博机构的管理与运营模式,形成一个创新、开放、可持续的新生态。

 

在故宫博物院,202410月投入使用的第三代AI导览机器人“故宫智览”已成为游客的必备伙伴。截至20259月,这些机器人累计服务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日均交互次数突破50万次与传统导览设备不同,它们具备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情感计算能力,能够识别游客的年龄、表情和语音语调,提供个性化讲解。例如,当识别到儿童时,机器人会自动切换为故事化语言,穿插互动问答;面对老年游客,则放缓语速、放大字体并提供休息点推荐。据故宫博物院20258月发布的报告,使用机器人导览后游客平均停留时长从2.1小时增至3.4小时,对展览内容的记忆留存率提升至68%

在文物保护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支撑。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开发的“数字敦煌AI修复系统”自202412月运行以来,已完成127个洞窟的高精度三维数字化重建,并自动识别出23处壁画病害类型,预警修复需求准确率达97%20256月,该系统成功预警莫高窟第254窟北壁壁画的细微开裂,避免了潜在损失。

同时,AI算法正用于文物鉴定与溯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智慧鉴证”平台接入全球17个主要博物馆的数据库,通过风格分析和材料检测,2025年内已协助鉴定8件争议文物的真伪,并将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失传作品《秋山隐逸图》成功溯源至其早期创作阶段。

20253月开业的西安“秦汉AI全感剧场”,通过机器人演员和实时渲染技术重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剧场内,27台人形机器人扮演士兵、工匠和官员,与游客进行多轮对话,并依据观众反馈调整剧情走向。运营半年来,该剧场接待游客逾120万人次,单日最高入场人次达1.5万。


类似项目也在全国涌现:杭州宋城景区推出AI生成的宋代市井 holographic投影秀,苏州博物馆利用AR机器人还原明代文人雅集场景。文化和旅游部20257月数据显示,全国已有89%5A级景区部署AI沉浸项目,游客满意度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

人工智能正重构文旅机构的管理模式。黄山风景区自20251月起启用AI调度系统,通过实时分析摄像头、无人机和穿戴设备数据,将游客拥堵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5%,并动态调整缆车与接驳车班次。截至9月,景区单日最高接待量从5万人次提升至6.8万人次,而投诉率下降31%

在文博领域,上海博物馆的“智慧策展”系统可根据实时参观数据调整展品布局。20256月的“大唐风华”特展中,系统发现游客对西域文物关注度较低,便自动增加相关讲解弹幕和互动游戏,使该区域参观时长后续增长40%

文博机构的AI应用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化。202411月,故宫博物院联合全国28家文博单位成立“中华文博AI开放平台”,共享数据、算法与硬件标准。截至20259月,平台已汇集文物数据超200万条,孵化出13个垂直场景的AI工具包,如古文字识别、织物纹样生成等。

 

跨界合作也成为常态:敦煌研究院与华为共建的“敦煌云脑”已接入47所高校的研究资源;中国旅游集团与科大讯飞联合开发的文旅大模型“TravelGPT”,累计处理超过2亿次查询请求,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

中国文旅产业,已进入人与机器协同创作的时代。人工智能不再是替代人类的工具,而是拓展体验边界、深化文化理解的伙伴。从敦煌洞窟的数字化永生,到故宫石阶上的互动导览,技术正让文化变得更可感、更鲜活。而随着算法持续进化与生态日益开放,文旅与文博的融合叙事,才刚刚翻开第一页。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