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峨眉山景区文旅融合实践
2025-09-10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清晨的金顶之上,游客们不再拥挤于观景台前踮脚张望,而是通过手机AR导览系统,实时捕捉云海、日出的最佳视角;午后报国寺的古刹钟声里,扫码聆听双语文物讲解的游客静立沉思;夜晚的峨眉山脚下,一场基于全息投影技术的禅意文化演出正徐徐展开……这一切,是峨眉山智慧景区建设的日常图景,也是其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峨眉山多年来面临游客量激增、生态保护压力加大、文化体验深度不足等挑战。自2018年入选国家首批智慧景区试点以来,峨眉山以技术为骨、文化为魂,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至2025年,其智慧化建设已不再停留于概念阶段,而是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驱动体系,真正实现了“资源保护数字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融合深度化”。
截至2025年8月,峨眉山景区已部署了覆盖全山的5G+物联网感知网络,包含387个高清智能摄像头、52个客流统计设备和21个环境监测站。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游客密度,系统可自动触发分流预警。2025年国庆黄金周前夕,景区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预订信息,提前生成分时段预约方案,将单日最大游客量控制在4.5万人次以内。同时,智慧调度中心通过APP、短信和入口显示屏动态引导游客路线,使核心景点拥堵时长减少70%。
为保护峨眉山的生物多样性,景区引入生态监测系统。2024年建成的“数字峨眉山·生态大脑”平台,接入红外相机、无人机和卫星遥感数据,实现对金丝猴、珙桐等珍动植物的栖息地监测。2025年春季,系统成功预警3起潜在森林火险,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此外,智慧垃圾桶、太阳能智慧路灯等设施全覆盖,使景区垃圾回收效率提升40%,能耗降低25%。
峨眉山地形复杂,安全风险曾是管理痛点。如今,所有游客进入景区需通过实名制分时预约系统,并可通过智能手环或手机APP一键求助。2025年7月,一名老年游客在洗象池附近突发不适,智能系统通过手环定位自动报警,无人机第一时间送达急救药品,救援人员15分钟抵达现场。这类高效响应已成为常态。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升游客体验。峨眉山通过技术手段,将传统游览模式升级为沉浸式、个性化之旅。
游客可通过“峨眉山智慧景区”APP或微信小程序完成全流程规划。系统整合了交通、住宿、门票、导游预约等服务,并基于AI算法推荐个性化路线。例如,带孩子的家庭会收到亲子自然教育路线,而文化爱好者则会收到古建巡礼专题路线。2025年18月,APP累计服务游客量达312万人次,在线预订占比高达92%。
AR实景导览,扫描景点标识,手机屏幕即呈现佛像构造解析、历史变迁动画。金顶十方普贤像的AR还原项目,2025年累计使用超86万次;智能语音导览,提供中、英、日、韩四种语言,覆盖全山62处景点,内容由四川大学考古学者团队审定,保证专业性;VR体验馆,位于山脚的文旅中心设有VR体验区,游客可“穿越”至冬季峨眉雪景或古代朝圣场景,2025年暑期日均接待量超2000人次。
游客离开后可通过APP对体验进行评价,系统自动生成服务质量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游客综合满意度达96.8%,较数字化转型前提升22个百分点。
峨眉山的智慧化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文化表达方式的深刻变革。其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佛教文化、武术文化、茶文化等遗产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产品。
2023年,峨眉山启动“文化遗产数字工程”,对重要文物、古建进行高精度三维扫描。截至2025年9月,已完成报国寺、伏虎寺等11处古建的数字化建模,以及327件文物(包括青铜造像、明代佛经)的数字存档。这些数据不仅用于保护修复,也为线上云展览提供支持。2025年上线的“数字藏经阁”小程序,已吸引超43万用户在线浏览。
数字技术催生了新型文化消费场景。禅意全息演出,2024年推出的《智慧峨眉》全息演艺项目,将佛教故事与光影技术结合,年均演出200场,上座率持续超90%;数字文创产品,基于IP开发的AR纪念币、数字藏品等,2025年18月销售额达2800万元,成为文旅消费新增长点;智慧茶旅融合,峨眉雪芽茶园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游客可扫码追溯茶叶生长过程,并体验AR茶艺教学。
峨眉山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扩大文化影响力。2025年“峨眉云祈福”活动期间,景区联合抖音平台开展7天直播,吸引超500万人次在线参与,相关视频播放量破2亿次。
峨眉山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山岳景区,而是一个以数据为纽带、文化为内核的智慧文旅生命体。其成功并非源于技术的简单堆砌,而在于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以文化传承为使命的系统性重构。数字化转型没有削弱峨眉山的自然灵性与文化底蕴,反而让云雾深处的梵呗钟声更加可触可感,让千年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