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点亮精神灯塔——文旅融合发展的“榆阳实践”

坚定文化自信 点亮精神灯塔——文旅融合发展的“榆阳实践”

2020-12-14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从榆林革命英烈纪念馆、补浪河女子民兵连展览馆弘扬革命传统,到陕北民歌博物馆、邓宝珊将军纪念馆、张季鸾纪念馆;从“杏树红叶节”开启生态之旅,到“中国美丽田园”乡村文化旅游雨后春笋,“大美榆阳”文化旅游全域推开,从“五馆一中心”传承文化根脉、点亮精神灯塔,到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的建成开放,榆阳区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人文情怀、自觉的使命担当,把文化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建成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精品文化工程。

近年来,榆阳区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物质上富裕起来的父老乡亲,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更充实、更富足、更美好。全区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文化领域民生建设,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精品文化工程,启动建设了3个文化产业创意园,高质量培育了一批新增规上文化企业,建成了一批省级十百千重点文化企业,开展了百余项“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创新文旅融合 盘活“一池春水”

从2011年首届“秋染南山·红叶传情”杏树红叶文化节,到如今成功打造“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榆阳区借助传统节日和本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各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为依托,不断丰富“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内容,中国农民丰收节、溜溜乡村音乐节、沙漠汽车越野赛、芹河风筝音乐节等活动推陈出新、异彩纷呈。

放眼榆阳大地,春赏花、夏采果、秋观叶、冬踏雪的杏林景观,已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昔日贫瘠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蝶变为如火如荼的乡村文化旅游经济圈,带动了三道河则草滩风情、红石桥乐沙戏水、白舍牛滩田园综合体、赵家峁“老家记忆”以及“泛赵家峁”田园综合体等30多个乡村旅游景区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景点错位特色,产业高度融合,脱贫小康同步,主体多元互补,城乡统筹一体,乡音乡愁长存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俯瞰清水河,绿水荡漾,心旷神怡;仰望大峡谷,天山一线,雄壮秀美。梁峁深沟、卧峡漏斗,雄宏壮阔的艺术“气场”随着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的建成开放让世人赞叹不已。这里不仅是艺术家创作的天堂,全国全省美协和西安美院等高校的写生基地,更是可以同时欣赏到黄土地质遗迹与沙漠地貌景观的地质公园,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它的建设,是榆阳区推进榆阳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融合发展,加快全域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着力把大自然留给我们的这一方宝地保护好。地质公园的建成开放,对推动榆阳区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都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同时还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增加群众收入。”榆阳区政协主席雷亚雄说。

“这个公园建得挺好,假期带孩子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了解一下我们榆林独特的地质风貌,让孩子增长更多的知识。”“环境好、景色美,还可以打卡《龙岭迷窟》拍摄地,真是太好了!”“前脚刚踏出城市的喧闹嘈杂,后脚就能置身这里让人心旷神怡,拥抱美景、享受恬静,真是当今的世外桃园。”前来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参观研学的游客说。

随着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榆林野生动物园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的对外开放,新的旅游业态和消费市场加速形成,这些以历史文化、地貌景观、窑洞建筑、传统民俗等为特色的文旅融合新业态,带来的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真金白银。2020年全区仅国庆中秋假期接待游客46.5万人次,收入1.7亿元,成为全国文旅融合发展优秀县区。

点亮精神灯塔 构筑文化高地

榆阳区文脉悠长、人文荟萃,拥有丰富厚重的文化财富、独特鲜明的文化气质。寻找文化之根、点亮精神灯塔、讲好人文故事,成为榆阳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举措。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的文化符号,饱含着陕北人的精神基因,代表着陕北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陕北民歌的重要发源地和传唱地,榆阳区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秉承“全国性、唯一性、权威性”的理念,建成了陕北民歌博物馆,是国内展品最丰富、内容最权威、功能最完善的全国一流音乐类博物馆,成为了陕北民歌研究创作的高地、年轻艺术人才辈出的摇篮、全国民歌交流荟萃的殿堂,陕北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入选“陕西2019年度最具综合实力文旅景区”。

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暨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期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研究院副院长方兰参观了陕北民歌博物馆,不仅亲身感受了陕北民歌的沧桑与辉煌、奔放与激情,还让她了解了陕北人民世世代代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命运史。“陕北民歌博物馆让陕北民歌有了自己的家,榆阳区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方兰说。

继陕北民歌博物馆之后,陕北民俗博物馆、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陕北红色藏品陈列馆、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展馆、丝路脱模艺术馆和榆阳区文化艺术中心等“五馆一中心”,成为榆阳区重点打造的又一文化建设新地标。位于榆林古城夫子庙文化旅游街区的“五馆一中心”融合了传统文化和时尚元素,成为传承陕北民俗文化的精神家园、传播陕北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基地、展示碑刻艺术瑰宝的灿烂宝库、展现榆阳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平台。

文艺精品迭出 惠民润物无声

为了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榆阳区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建成全省一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对星元图书楼、文工团大院、老街文化馆等进行维修改造,建成榆阳区非遗展示馆、榆阳书画院、榆阳小剧场、榆阳书场、榆阳影院等一批文化演艺平台;精心组织“戏曲、图书、文艺培训”等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开展600多场文艺活动,50多个团体深入农村、农户、田间地头、幸福院进行为民服务。

“陕北大秧歌·天天过大街”“非遗小剧场·天天有展演”“榆阳小书屋·人人爱读书”“榆阳小论坛·今天我来讲”,一个个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阔平台、分享交流学习成果的特色品牌让榆阳人的精神更加富足。大型原创音乐剧《我的榆林小曲》成功上演,纪录片《邓宝珊将军在榆林》重磅播出,公益电影《大漠巾帼情》全国热播,音乐剧《余子俊》、秦腔传统剧《三请樊梨花》等100多件文艺力作荣获省级以上奖项,榆阳文艺正立足新时代,迈向新高峰。(当地供稿 榆阳区委宣传部)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