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百年 科技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

故宫百年 科技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

2025-10-10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雨雪晨昏、四季变换的紫禁城,在数字空间中跨越时空阻隔,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202510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从1925年向公众打开宫门的那一刻起,这座明清两代的皇家禁苑,从此变为向全民开放的文化殿堂。一百年来,故宫从皇家禁苑成为人民的博物院,高耸的宫墙在古都北京围合着约72万平方米的空间,营造出独特的时空——流淌的时间在特定的地理位置,被定格在高光瞬间。每一位走进这里的观众,都有机会移步千年,一眼万年。

 

192510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这座历经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禁苑,自此向全民开放。早期的故宫博物院诞生于民族动荡的时代中,在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中,故宫博物院的元老们左支右绌,拼尽全力保护故宫。

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曾克服了体制变革、社会经济落后带来的极端困难,并在抗日战争中成功组织文物南迁。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翻开新的一页。古建修缮保护工程扎实推进,文物藏品管理体系持续健全,展览工作不断发展。改革开放时期,故宫博物院逐步完善博物馆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发展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及传播体系。进入新世纪,故宫博物院先后启动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和历时七年的文物清理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博物院全面推进 “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 建设。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5年,“数字故宫”建设迈出坚实一步。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库”,文物资料的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已经有100多万件文物被记录保存。故宫用时20多年,完成了超过100万件文物数据的采集,未来计划再用1020年,让195万件文物悉数数字化。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文物保护的方式,更改变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全景故宫”让用户能跨越时空,领略雨雪晨昏、四季变换的紫禁城;“故宫名画记”中高达数十亿像素的文物影像,提供了比亲临现场更为精微的观赏体验。

 

20259月,故宫博物院展示了其最新研发的数字孪生应用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故宫近二十年的二维、三维数据积累,运用摄影测量、激光扫描和实时渲染等前沿技术。构建了高精度、多层级的数字故宫模型,实现了对古建筑沉降、古树健康、展厅温湿度等数据的实时监测,成为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工具。数字孪生平台是国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标志性成果,展现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中,观众只要鼓掌,大屏上的骏马就会欢腾地嘶鸣打招呼。这里依托全数字展厅,通过沉浸式投影、三维互动及知识图谱技术,呈现了故宫院藏500多件超高清马文化文物影像数据。

202510月,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火山引擎携手故宫博物院,依托豆包·视频生成模型推出《故宫宝贝团圆夜》创意视频。让故宫馆藏的文物在数字世界中“活跃”起来。

这支中秋视频,以故宫博物院的陶瓷馆、书画馆、家具馆、雕塑馆为叙事空间,将东汉、北宋、明、清等超二十件文物进行“活化”:太和殿前的铜龟被玉兔唤醒,王献之《中秋帖》也变得灵动。三彩马扬蹄而起奔赴月宫。紫禁城中的文物瑰宝在豆包大模型的助力下向观众生动“走”来。

技术的温度在于理解与连接,让今人能够直观感受历史文化的脉搏。目前,故宫博物院已有超100万件文物完成数字化采集,“数字文物库”平台文物影像收录已达10万件。通过 “云端建库” 的创新模式,深藏宫墙的文物瑰宝正在以开放姿态走向大众。


故宫的物理边界,也在被数字技术无限延伸。2024年,全国博物馆推出1.2万个线上展览,打造了 “永不闭馆” 的文化盛宴。数字化也让来博物馆的人,从“参观者”变为“参与者”。从“隔着玻璃看”到“沉浸其中玩”,年轻观众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共建者,甚至创造者。

在上海博物馆,年轻人甚至可以通过“海上博物”数字藏品平台,拥有属于自己的文物数字藏品。这是全国博物馆首个自行研发、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藏品平台,让文物以全新方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AI技术也改变了传统博物馆中知识单向传递的模式。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探索文物背后的故事。

如今,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但它的边界已远不止于72万平方米的宫墙之内。通过“数字故宫”建设,人们可以在家中欣赏《千里江山图》上每一处细腻的笔触,戴上VR设备亲身感受角楼建筑的惊人智慧。今年9月刚刚上线的故宫数字孪生平台,更是将整个紫禁城搬到了云端。

19252025,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一座皇宫成为一座博物馆,一座博物馆又成为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家园。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