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千年民俗焕发文旅新生

泸沽湖千年民俗焕发文旅新生

2025-09-17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清晨的泸沽湖面泛起薄雾,猪槽船队划开镜面般的湖水,摩梭青年盛装站立船头,吟唱着千年传承的山歌。2025916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正在高原湖畔上演。这一天,盐源泸沽湖与木里香格里拉湖两地同步举办庆典,以“世界泸沽湖、文旅促‘三交’”为主题,聚焦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文旅品牌。

转山转海是摩梭人世代相传的重要民俗,起源于对自然山水的敬畏与感恩。为保护和弘扬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凉山州将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正式设立为“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并纳入地方法定节日。

 

盐源、木里两县民众可享受一天专属假期,这标志着千年传统民俗正式成为凉山州继彝族火把节之后的又一张极具民族特色的文旅名片。

泸沽湖会场精心打造了“湖畔交响”“山海致礼”“节日欢歌”“转山转海”四大活动板块。摩梭青年身着盛装,跳起热情洋溢的传统甲搓舞,舞步灵动、节奏欢快,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达巴们庄重地诵经祈福,低沉而悠长的诵经声在湖畔回荡,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猪槽船方阵的加入,更是为这场文化盛宴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在香格里拉湖会场,则同步推出了环湖徒步、民谣音乐节、藏服展示和火秀表演等多元活动,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活动当晚,还举办了“民族文化守护者致敬之夜”系列活动。聚光灯为12位民族文化守护者亮起,他们中有坚守传承的非遗传承人,有深耕研究的文化学者,还有默默奉献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活动旨在以崇高的敬意与掌声,致敬这些守护文化根与魂的英雄。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表彰,更是对整个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的肯定与推崇。

本届转山转海节充分发挥文旅平台优势,除核心仪式与论坛外,还在泸沽湖会场推出了星河阿夏派对、摩梭美食市集等系列配套活动。

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与本地摩梭人、藏族、纳西族等群体共同参与到民俗体验活动中。通过节庆互动的方式,使千年民俗文化从传承变成“可体验”,搭建起了文化共融的桥梁。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盐源县设立了摩梭文化传习基地,常态化开展纺织、歌舞等教学,定期举办成丁礼、篝火晚会、转山转海等民俗活动。

 

文旅融合显著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024年,泸沽湖景区接待游客61.62万人次、旅游收入5.24亿元;全县文旅综合收入突破8亿元,充分印证盐源文旅市场的强劲活力。

今年以来,泸沽湖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超过30%,众多村民返乡创业,开办民宿、餐饮和手工艺店铺。据统计,环湖区域现有民宿近500家,带动就业3000余人,文旅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2025年暑期,泸沽湖旅游接待量与收入同比分别增长超30%40%,形成“生态美、文化兴、旅游旺”的良性发展态势。

近年来,凉山州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对泸沽湖和木里香格里拉湖实施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川滇两省共同制定1+3”保护治理方案,建立跨省协作机制。目前已组建十余支巡湖队伍每日开展垃圾清理、排污监督和不文明行为劝阻。通过实施生态搬迁、建设湖滨生态廊道和植被修复工程,泸沽湖实现了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的转变。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地表水Ⅰ类标准。木里香格里拉湖同样实施严格生态保护措施,木里藏族自治县划定生态红线区,加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目前,两地旅游基础设施正在持续完善。泸沽湖景区已新建和改造环湖公路50余公里,铺设旅游步道30多公里,建成生态停车场12个,有效缓解了旅游旺季交通拥堵问题。同时,开通西昌至泸沽湖的景区直通车,优化了多条公交线路,串联起湖畔各个村落与核心景点,让游客出行更便捷、更环保。此外,当地还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游客通过手机小程序即可预约门票、查询景区信息、报名民俗体验活动,旅游服务的便捷度与舒适度显著提升。西香高速预计2027年底阶段性通车,攀盐高速也即将启动建设。

未来,盐源县将融入5小时成都、昆明经济圈”,“朝赏都市繁华,暮宿泸沽湖畔”的旅行方式将成为现实。如今,泸沽湖正逐步成为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于一体的文旅生态圈,向着世界级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稳步迈进。从高原湖畔到世界视野,转山转海节让摩梭文化在更大舞台上获得可持续的生命力。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