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坚持以品牌为引领,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2021-09-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黄山有两处世界遗产、三处国家风景名胜区、六处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处国家重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已发现的地面文物多达4900多处。
黄山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市内共辖有1131个行政村,其中具有乡村旅游开发价值的占20%,现已开发或已列入来发计划、规划的村落有101个。
黄山市为提高农民的收入,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徽文化结合,以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起成立跨省区域(含绩溪、婺源)的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举办中国乡村旅游节,全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涌现了诸如西递宏村、翡翠谷等以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为特征的乡村旅游典型。
乡村游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首选。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消费体验的升级,“互联网 ”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助力乡村旅游提质增量的同时,也让乡村旅游进入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视野。
逃离都市的喧嚣,到乡村寻找一份返璞归真的生活,或体验民俗文化,或享受当地美食,或单纯放松休闲,这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旅行方式成为许多都市年轻人的旅行新时尚。年轻旅行者在社交网络上的活跃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
马蜂窝旅游大数据显示,当年轻人决定开启一次乡村之旅时,家人和朋友是他们选择最多的旅伴。35%的年轻人选择带上父母和孩子一同出游,35%的年轻人将乡村游作为同学朋友的聚会新场景。在关注乡村旅游的游客中,“90后”占比41.5%,“00后”占比18.2%,年轻人开始成为乡村游的主流客群。
“体验”是年轻人在选择乡村游时的首要关注点,房车露营、民宿、骑行、探险、徒步等特色玩法正在成为乡村游发展的驱动力。年轻人喜欢古村古镇游,他们想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开启沉浸式的旅行体验,并喜欢将自己的游览体验分享到社交网络上。追求个性、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正在把传统的乡村游创新出更多新花样。乡村游成为“旅游新国潮”,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这些与乡村游息息相关的体验内容,已成为年轻人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近年来,乡村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遴选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199个。2019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30.9亿次,占国内旅游人次的一半。
据了解,文化和旅游部将坚持以品牌为引领,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优选乡村民宿、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为抓手,实施乡村旅游餐饮提升计划、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计划,推动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旅游托起百姓富裕富足的金饭碗、塑造乡村宜居宜业的新形象,用“美丽乡村”在“美丽中国”壮美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景区类型比较单一,重复开发建设明显;知名度不高,客流规模有限;观光旅游为主,参与性不足;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游人消费水平低,景点经济效益不高。
黄山的旅游历史源远流长,有很多种类型的乡村结构,对于新时代下的黄山旅游而言,需要从四方面着手:
第一,黄山乡村旅游要建设全域乡村旅游的世界典范。黄山是一个地级市,对于这样大型的地级市,一千多个村子如何有效的通过全域旅游的交通网、系统网、服务网、游览网,构建起有重要节点的体系结构,是在打造世界级全域乡村旅游典范的重要问题。
第二,挖掘徽派文化,打造现代鲜活旅游产品。未来的黄山应该是新徽派文化和老徽派文化相互融合,将徽派文化用鲜活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出来。将徽派文化落实到乡村、田园、小镇,在新的格局下形成徽派文化下鲜活的旅游产品结构,实现打造乡村旅游世界典范的目标。
第三,推行百村示范,带动乡村发展。推动国家级示范村、省级示范村、市级示范村的建设,引进全国优秀的乡村建设运营商,如绿维文旅“幸福慢村”的发展模式,打造特色化村庄,实现乡村的创新发展。
第四,实施全域慢游慢行系统工程。慢游体系、多样化自主服务的供给体系与自主旅游的需求之间形成衔接,构成未来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黄山旅游的发展要在慢游结构中运用自主旅游架构,从单线慢游到全域慢游,从全民慢游到全域多样化、多线路、多天、多层次、多交通、多业态的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