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旅”活遗,文旅融合坚定文化自信

以“旅”活遗,文旅融合坚定文化自信

2021-08-31

来源:央时空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旅游的互动关系愈加紧密,其对于延续乡村文脉、释放文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杨家埠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当地的风筝和木版年画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开发,带动了杨家埠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的发展。

为深入探究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画乡拾遗"团队于8月22日至23日,前往潍坊杨家埠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杨家埠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当地旅游发展,成为各景区提升文化品位的突破口。为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的全域融合发展模式,团队来到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先后采访多位游客、景区店家和工作人员,探寻杨家埠文化旅游发展现状。通过走访发现,在原有的风筝博物馆、年画博物馆等静态观赏模式的基础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增加互动体验、民俗表演、年画餐饮等业态,打造了全面展示年画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载体,让非遗回归大众。很多游客表示,非遗活态展示活动和琳琅满目的非遗特色产品,能让人直观地接触非遗、感受非遗的魅力。

据悉,相关部门也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将以西杨家埠村为核心,建设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梦里水乡、梦想小镇"三大文化旅游板块",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做到真正的以"旅"活遗,全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杨家埠深入挖掘年画与风筝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力求资源保护与开发同步。其中,手艺传承人对于搭建非遗文化旅游载体、促进活态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团队成员来到杨家埠百年老字号"和兴永年画店",采访了老店的第十三代传承人杨乃东,了解木版年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传承人杨乃东介绍,杨家埠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承、生产、销售的家庭作坊,外地游客来到店内不仅可以挑选年画及其衍生的文化产品,还可以观赏、体验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目前,这里也被作为木版年画传习中心,与各大高校积极合作开展年画传习和研学活动,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拜师学艺",由此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这项传统技艺中来。

除了大力发展年画研学,当地还将非遗资源融入节庆活动,连续举办多届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组织"送年画下乡""印年画体验"等活动,切实发挥文旅深度融合的叠加效应,丰富产品供给,延长文旅产业链。

杨家埠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培育"年画风筝之乡,魅力民俗之旅"非遗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团队相继走访了杨家埠文化创意梦想小镇和梦里水乡,杨家埠梦想小镇集非遗文旅区和文化创意区为一体,致力于培育非遗传习基地、文旅综合体、创客空间、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小镇依然处于建设阶段,后期小镇也将助力品牌建设,与大观园和梦里水乡共同构建非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体系。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本次实地调研,团队成员扎根乡土,记录乡村振兴实况,为探讨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多路径。未来,团队成员也将持续关注相关问题,肩负青年时代使命,为非遗传承创新工作贡献力量。

以旅彰文就是要借助旅游这种文化方式和消费形式,来强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旅”活遗就是通过旅游,我们有了历史文化古镇、古城、古民居;通过旅游,我们有了各种文化节事活动和礼仪;通过旅游,我们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人,所有这些都是是旅游文化力量推动的结果。

文旅融合带动了非遗文化遗产的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旅游 ”战略,带动非遗工艺和旅游景区形成相互配合、共同发展,集观光、体验、学习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让非遗文化遗产在景区中绽放无限的魅力。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