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邦村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2021-08-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曾被誉为中央苏区经济中心的福建闽西是古田会议的召开地点,也是红军的重要兵源地,是“20年红旗不倒”的红色堡垒,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学习治国理政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福建在“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其中“闽西苏区·红色福建”、“福建发展·晋江经验”、“清新福建·脱贫攻坚”等3条红色精品路线被入选。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谱写中国红色旅游福建新篇章。
“闽西苏区·红色福建”线路从龙岩出发,串起龙岩市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及纪念馆、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三明市清流县红军标语遗址、南平市大安红色首府旧址等红色景点。
龙岩夏季赤日炎炎,古田会议会址仍然游人如织。会址位于上杭县古田镇采眉岭笔架山下,原为“廖氏宗祠”。会址内庭院空阔,外为草地,环境古朴整洁,肃穆清静。1929年12月28日,这里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史称“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从古田会议会址回到龙岩市内去参观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笔者被馆内两万余件海量展品所折服。“透过展览我才知道,闽西的红色历史创造过那么多个第一。”北京游客方溢超感慨道:“这里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个军团,创办了中央苏区最早的红军正规学校,第一次统一人民军队着装……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中激发出的创造力着实令人叹服钦佩。”
老街小卖铺前,几个居民哼唱着当年流传的一首歌谣:“油菜开花七寸心,剪掉辫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牺牲性命也甘心。”这段传唱至今的红色民谣诉说着当地人民与红军战士鱼水情深,亲如一家。红军街牌坊下,满满的一墙文告引人注目,这是由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撰写的《告刘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级官长书》,高2.6米,宽4.2米。全文665字,为苏区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文字遗迹,揭露了国民党不抵抗日寇、同室操戈的丑恶面目。
位于福鼎市磻溪镇的赤溪村,一度因为道路险阻,耕地紧缺而极度贫困。《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中这样写道:“赤溪村村民祖祖辈辈吃番薯度日,偶尔到外地买几斤大米,只能在春节吃两顿,他们身上穿得破破烂烂,有的人买不起鞋子而光着脚板……”
扶贫贵在精准,赤溪村积极探索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路径。村民利用紧邻太姥山景区的区位优势,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发展特色产业,以“企业 农户 基地”模式,建起有机茶、名优果蔬、珍稀苗木等现代农业基地;组建赤溪旅投公司,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下山溪溪谷度假区等旅游项目;修通了一条总里程58.6公里连接高速公路的村路,赤溪村出行步入“高速时代”……
随着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村貌村容日渐改善,慕名前来赤溪村的游客多了,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多了,在外打拼的能人也陆续回来了,曾经的“中国扶贫第一村”换血除穷根,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振兴之路。
兴于唐宋的沙县小吃,其制作工艺通过血缘、业缘,代代相传。沙县是国民美食“沙县小吃”的发源地,俞邦村因沙县小吃闻名。过去,受限于气候土壤问题,俞邦村靠天吃饭式的农业经营难以为继。
为了脱贫致富,俞邦村大力开展旅游产业。在做好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村镇颜值的基础工作后,俞邦村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发掘当地优秀尚书文化,让游客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历史人文。2020年俞邦村获批省级旅游金牌村等称号,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当地人认为:若俞邦村除了能让游客来,还能再让游客留下,这会是一个相当棒的乡村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