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沉浸式”体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2021-08-25
来源:文旅在线
近几年来,全国不少文化单位、景区景点在沉浸式文旅项目上作出尝试,沉浸式文旅迎来快速发展期。但“沉浸式”理念快速升温的同时,也存在相关技术应用不到位、产品品质不高、游客体验感差等问题。
沉浸式文旅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术,结合旅游文化IP营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让置身其中的人与文化作品发生互动、甚至参与作品的创作,体验到感官震撼和思维认同。沉浸式文旅实际发展状况如何?沉浸式文旅的发展将为文旅融合带来哪些启示?
对不少游客而言,互动性、故事性、艺术美感是沉浸式文旅最吸引人的要素,当地全国各地已有不少文化单位、景区景点等在沉浸式文旅上作出尝试,武汉《夜上黄鹤楼》打造沉浸式故事场景,甘肃沉浸式文旅演艺《乐动敦煌》曾一票难求。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业态,当前国内沉浸式技术与产业发展迅速,已出现30多种沉浸式新业态和产品,几乎覆盖了文化旅游新兴消费的所有领域。沉浸式产业代表了国内体验经济的进一步崛起和文化产业的消费升级,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沉浸式文旅正在成为行业的“新宠”,并有望为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沉浸式”理念快速升温的背后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当前沉浸式旅游存在过度依赖技术、追求特效,对体验者采取立体包围式感官轰炸等误区。同时,不少沉浸式文旅项目忽视内容要素,将创作的重任交给非专业人士,导致产品品质不高,甚至出现将文化遗产歪曲、篡改和低俗化问题。除技术应用不成熟、内容要素被忽视以外,沉浸式文旅产品创作过程中还存在过度开发等问题。
只有充分运用沉浸式业态的环境要素和技术要素形成优质的内容,才能产生长久的、可持续的商业价值。景区也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文化旅游景点都具备开展沉浸式游览的条件,项目的相关设施建设如果影响文物安全、破坏历史景观,则得不偿失,不应盲目跟风。
只有充分运用沉浸式业态的环境要素和技术要素形成优质的内容,才能产生长久的、可持续的商业价值。景区也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文化旅游景点都具备开展沉浸式游览的条件,项目的相关设施如果影响文物安全、破坏历史景观,则得不偿失,不应盲目跟风。
随着技术和内容的创新,沉浸式文旅的呈现形式日益丰富,沉浸式”理念在文旅产业链条上的应用也在不断延展。景区拥有优质的IP资源,但面临着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而密室行业具备出色的沉浸式产品运营策划能力。因此,密室和文旅结合或许可以为沉浸式文旅的创新拓展提供新思路。
“深融合”聚力融智,两年来,省文旅厅先后组建了甘肃文旅专家智库、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成立了甘肃文旅企业家俱乐部,搭建了院校专家、金融科教人才和文旅企业人才各尽其才、服务推动文旅发展的庞大矩阵。
甘肃省开辟文旅企业发展专栏,围绕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5A级景区创建、文创产品开发营销等不同主题,组织市州文化和旅游局、省内文旅公司主要负责人开展研讨,分享应对疫情经验、提质增效计划、摆脱困境心声和拓存创增建议等做法经验,为全省中小微文旅企业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