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的景区只是一个“僵尸”
2017-01-13
来源:旅游圈
“僵尸”是没有灵魂的存在,我之所以把景区比喻成“僵尸”,是因为景区在简单粗暴的工具化之路上越走越远……早已经丢失了自己。大家都在谈景区文化,说景区文化是景区的魂,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什么是景区的文化?
在大多数景区开发者的眼中,文化就是那一栋栋主题建筑,就是导游嘴里的一个个故事,就是那一个个主题节庆,这些就真的是文化,是景区的魂吗?其实都是一种种野蛮捆绑的手段罢了,灵魂(文化)是内在的衍溢,是区域的习惯,更是时间的积淀。当下的景区开发大潮,是没文化的想尽一切办法给自己贴文化,有文化的却在不知不觉中损耗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旅游市场太大,是机会,同时也是毒药,让冒进的大景区走进了温水煮青蛙的大锅之中。
一、伪景区开发成为了主流
资本提升效率,但却不创造价值,而能够长久存在的一定是价值。纯利益导向下的景区,很多已经丢失了价值,对于游客和市场而言,没有需求的满足,更多的是投机和欺诈。我以前一直认为能挣钱的景区都是好景区,现在看来,我是错了,因为很多挣钱的景区可能已经不是景区了,但必须承认这是一种能力,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披着景区外衣的伪景区行为,给整个景区行业带来的致命伤害,跟风行为,造就了一批批伪景区,让景区行业的整体品质下滑,同时,景区的投机行为也让一部分人挣了快钱,这就使得整个行业越发的浮躁,都想挣快钱,但是哪里又有那么多的傻子接盘呢。
中国景区好几万家,看起来数值庞大,但是仔细想来,如果刨去了这些伪景区,还能剩下多少呢?开发景区是为了挣钱,这个是没错的,但是这个钱一定要是靠满足市场需求带来价值所产生的才能够长久,投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毕竟景区这个行业将会越来越成熟,到那时,不知那些投机行为者,去哪找那么多有钱的傻土豪接盘呢?即使是上市了,难道股民会那么傻吗?毕竟现在的信息流通是便捷的,不存在过多的不对称。
利益引导下开发的景区,大多数都是概念上的伪景区,也有一部分是做的好的,但是伪景区仍是主流,这类景区的全部精力都在如何能够快速挣钱上,又何谈文化,何谈灵魂,景区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僵尸”而已。
二、景区只剩一个名字
品牌是什么?是知晓度、美誉度,更是市场的认可,但这都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与考验。当下,很多一线大景区都是安逸的很,因为,一个名字就是一个吸引核。但是,去掉了这个名字,景区还有什么呢?这个可能需要好好去找找了。
大景区,大品牌,但却一直守着“祖业”,不思进取或者是因为某些外力的原因无法进取,体量不断外延,配套不断完善,其实不应该是完善,应该是过度臃肿,因为很多配套也只是样子工程增加成本罢了。有得只是过度的建设,可能除了建设其它的什么都不会了,有了配套,有了体量,但是景区的吸引核却在不断淡化,游客来的理由却越来越不充分,无论是运营服务、产品质量、市场营销,很多一线大景区只能是外强中干的模样。在这个圈里,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又有多少是真的呢?
一座座名山大川、一座座古刹寺院,一个名字又何止支撑千百年,只可惜无为而过度的开发打造,不仅没有挖掘出它的内涵,却改变了原有的模样,一个大景区,最后只剩下一个名字,剩下一堆不会说话的建筑(大众游客看不懂),这难道不是对文化和资源的践踏吗?这样的景区,又怎么能逃出被工具化的命运呢?又怎能逃脱成为“僵尸”的命运呢?这里又是多少利益关系的导致呢?其实,很简单,重视软开发轻硬开发就可以,只可惜太多的人不愿意动脑,不愿意独立思考,借口千千万,只是不去做罢了。这是一流资源的噩梦,但同样是新景区的机遇,当景区只剩下一个名字,那路还会走多久呢?
三、标准化下的迷失
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游步道、指示标识等等,这些都在被标准化,而大多数景区也都在各种标准化的框架下打造、开发、运营,但结果却是,一个个景区成为了,车间量产的一员,当走出标准化,他们却不知道应该何去何从(看样已有的标准化还是少了)。景区本应该是个性化产品,但在打造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景区投资人,都在做着别人曾经做的事,都在问,有没有哪里和我类型一样的景区我去看看学习学习,其实景区并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只是在做一件让游客如何开心快乐的事,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游客需要什么,如何让游客快乐,而不是做一个盲目的搬运工,无休止的重复着别人的老路,更何况别人的路可能本身就是错误的呢?即使是对的,时间在变,需求在变,到了你做的时候也可能是错的了。
A级景区标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标准、国家级森林公园标准,各种标准可谓多种多样,但是这些标准又有哪一个能跟住市场的变迁需求呢?可能过去的真理,到现在被定性为错误理论呢?景区本身是一个非标型产品,但为什么要把景区搞成什么标准化的牺牲品呢?标准化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是又会有几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呢?误读标准化,这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同时也是景区发展的毒瘤。
景区的标准化,应该是思维导向性的标准化(告诉人如何思考),而不应该是硬性的标准化(模板的复制打造),在这方面,景区的打造开发应该好好向旅游演艺学学了,无论是千古情系列还是印象系列,都有一个挖掘本地文化、融入本地文化的思维模式,虽然说有一些演出的质量很一般,但是这一种思维模式却是值得好好思悟,好好学习的。
四、看不懂的猜猜猜
一流自然景区的观光,看的是天地造物的艺术与大自然的神奇,而现在很多新打造的景区或者文化性景区,也变成了观光性景区,这一块石头,那一座雕像,都被赋予了故事,赋予了所谓的“文化”,大部分游客的走走看看,石头仍只是一块石头,雕像亦只是一个雕像而已,这些固态实物背后的故事可能只是开发者的自娱自乐罢了。游客是去寻找快乐或者新鲜体验的,谁又会为了一个摆在那的实物而费尽心思呢?照个相可能也就没什么事了。也会有一些热衷某些文化的人去关注,但是这样热衷文化的游客又有几位呢(恐怕寥寥无几吧,相对于大游客市场)?
看看看、猜猜猜,又有几人记得下来,这样的旅游体验更多的是无奈,深入浅出才应该是景区文化开发的要领,这一点华清池的长恨歌是一个经典的体现,如果没有长恨歌,我敢说绝对不会有现在华清池的兴盛,一台长恨歌,演活了一个华清池。而在当下,又有几个景区,有了华清池的这种思维呢?你的文化,还只是你的文化,景区的文化,应该是大众的文化,大众的文化应该是生活的文化,走出猜猜猜的困局,就要我们做到把文化用生活的方式展现出来,一个活动、一段交流、一个手势可能都是最好的诠释。
你的景区,是否还是遍地都是故事,游客却不理睬;你的景区,是否还是费尽心思搞建设,游客却不买单;你的景区,是否还是文化深厚,游客却兴趣不大。因为你的产品是没有温度的,游客不仅没文化,而且不会玩,你搞了一堆冷冰冰的东西放在那,构筑起来的只是一个死物,一个“僵尸”而已。
小结:“僵尸”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存在,而这却是中国景区现在的真实写照,一流资源的大景区,要不是在吃老本(这个还是好的),要不就是过度开发,破坏了优质的自然资源(这是一种犯罪),宾馆林立、商铺林立,很多的优质资源,都被钢筋混凝土所包围。围着中国的景区走一走你会发现,更多的景区投资人根本不懂景区,盖房子反而是特别专业,高大上的配套做出来了,核心吸引物却给做没了(可悲呀)。
你的景区有文化,你的景区有内容,你的景区有故事,但是你景区的文化、内容、故事,是活的还是死的呢?何为活,就是游客看的明白、玩的乐呵、记得深刻;何为死,就是游客看不懂、玩不好、记不住。大部分的景区都是死文化、自娱文化而已,因此说其是“僵尸”景区,但因中国旅游市场的庞大,在短期内(三五年),“僵尸”景区仍然会有其市场,只需要其在运营成本上管控得当,加上营销上忽悠的好即可,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游客的需求必然会提升,游客也会分辨好与坏,通过便捷的媒体方式快速传播,“僵尸”景区没有未来。
景区开发中,对于自然资源(特别是一流的自然景区),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和敬畏,基础配套适度即可,而不是现在的过度配套;对于文化类景区,我们需要的不是过度的建设,而是要做到文化简单表达的活化和趣味化,亦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你的景区到底是不是一个“僵尸”,需要你自己去下这个定论(结果毕竟是对自己负责),但要唤醒“僵尸”,就不能一味的搞硬开发(工程建设),要软硬兼施,学会软开发(挖掘文化,策划融入),软开发是一个思路,一个概念,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这个还需要各自去悟。
唤醒“僵尸”景区,可能是中国景区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单体景区活下去、活长久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