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旅游”拓展智慧旅游新空间

“互联网 + 旅游”拓展智慧旅游新空间

2021-08-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从线上预约到“一机游”,从线上消费到线上营销,“互联网 + 旅游”早就存在于人们的出行生活中。“互联网 +  旅游”是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 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定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5个基本原则、8项重点任务。“十四五”规划则在《数字化应用场景》专栏中明确了“智慧文旅”建设内容。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一再得到政策加持,“互联网 旅游”前景被业内看好。

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成为大众旅游普遍的生活场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蓬勃发展,“互联网 ”加速与产业融合,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35.8万亿,占GDP的36.2%。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民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也深刻的改变了旅游业的发展格局。

对于“互联网  + 旅游”的发展方向,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和国家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的部署,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互联网 旅游’发展方向要有准确的把握,同时结合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引导行业顺势发展。”

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需要准确把握“互联网 + 旅游”发展方向,主动融入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打通数据孤岛;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引导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发专门的应用程序和界面;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文化和旅游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推动旅游消费提质升级。

深化“互联网 + 旅游”,推动智慧旅游的发展,积极主动融入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新趋势,按照国家关于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通过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依法依规推进政府与企业间相关数据资源共享,既要打通物理性的数据孤岛,又要打通逻辑性的数据孤岛,通过流动和融合让数据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整合起来,相互组合关联,充分释放数据的信息价值,实现联通共享、协同互动。

“旅游业融公共服务和市场价值于一体,要求政府参与,但在哪个环节介入、程度如何把握、定位怎样调整,十分考验治理智慧。”就技术应用层面,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博伟认为,旅游业虽不是原发科技的产生地,却可以成为现代科技应用的重要领域。尤其需要警惕“为技术而技术”,防止技术变成摆设或重复建设,与实际需求脱节。技术应用要见实效,最终应体现在能够创造价值上,只有让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逐渐成熟的技术,有效运用于丰富旅游体验、增加旅游消费、促进文旅融合、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旅游治理等方面,科技在旅游领域的作用才得以真正凸显。

各涉旅企业要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勇于创新创造,加快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普及,推动传统旅游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培育基于新技术的新型旅游业态,不断用科技创新提升旅游品质、改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的满足感幸福感。

围绕满足市场主体需求,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文化旅游分会秘书长李默妍有自己的思考,“主力消费人群年纪愈来愈年轻化,对于旅游的诉求已不仅仅是大好河山打卡集邮,而更追求有意思、有意义、有获得。”李默妍表示,应从内容、媒介、服务入手,在“互联网   旅游”大趋势下,谋求新发展。

以“互联网 ”为新主体,构建智慧旅游新格局。培育更加广泛的消费基础,未来的“互联网  +  旅游”属于为游客创造美好生活和消费场景的数字技术服务商;要建设面向未来的市场主体,加强科技、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深度融合;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定期评估互联网和数字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