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十二种模式
2021-07-26
来源:甘肃零距离网
“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已成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乡村振兴局对于《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实施,给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借鉴。
乡村旅游的模式分为十二种,分别是“田园综合体”模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模式、“共享农庄”模式、“幸福慢村”模式、“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模式、“乡村度假庄园”模式、“主题特色民俗”模式、“乡村营地”模式、“农业观光园”模式、“家庭农场”模式、“大地景观”模式等。
“田园综合体”模式,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是以农业为主导,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物流等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的多功能、创新性的产业结合体。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模式,结合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现代化,各地要综合考虑农业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增收机制等因素,统筹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十四五”时期,国家对推进产业园的建设工作可以概括为“提质、扩面、强基”3个关键词。一是“提质”,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二是“扩面”,即提高产业园覆盖面。
“共享农庄”模式,指把农村闲置住房进行个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并根据需求改造为市民田园生活、度假养生等多种模式,再通过互联网对外出租。以共享经济为理论支撑,互联网为技术支撑,培育的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幸福慢村”模式,在逆城镇化现象日益凸显的今天,高品质的乡村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慢村正是基于这一市场发展态势,以强劲的乡村度假休闲生活需求为前提,将乡村资源与美好生活需求深度结合,同时兼顾乡村振兴与乡村价值重塑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业态形式。
“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模式,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统筹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科学发展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列入国家保护名录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方法,目前的传统村落相关保护名录有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模式,为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创客创业行动,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乡村,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在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中的创新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由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推荐工作。
“乡村度假庄园”模式,提供的是一种以住宿为基础,以深度田园生活为依托的高级乡村度假形态。
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级
形式,
是游客依托乡村资源开展的疗养身心的深度旅游活动。
“主题特色民俗”模式,把乡村的生活和文化要素结合起来,提供生活体验的乡村文化主题民宿,是一个度假目的地。
“乡村营地”模式,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营地可以选择营地 生态园模式 农村 农户 研学的发展模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环境和乡村经济氛围有利于乡村营地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观光园”模式,既要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又要给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游玩等休闲的需求,具有生产、生态、生活服务、科普教育和社会等多功能。围绕农业生产空间,利用田园景观,融入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开发形成的强吸引力的“观光型农业旅游园”。
“家庭农场”模式,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度假、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是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现代农业创新经营体制和新型农业旅游产业综合体。
“大地景观”模式,了解其中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与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的运动,水体和大气质量等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可以推断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某些部分的消长对其他组成部分所能引起的消长变化和进一步影响整体景观变化的规律。
设计乡土乐园,就地取材于农业生产及农业生活,打造乡村主题家庭游乐项目,满足现代人亲近土地、返璞归真的心理诉求。“农业秀”创意雕塑,设计以农业及农产品为基底,设计创意农业主题景观雕塑,作为风情小镇的标志性景观。
乡村度假农庄提供的是一种以
住宿为基础,
以田园生活为依托的田园度假生活方式,
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