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品 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2025-07-17
来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一件撞脸潮玩Labubu的西周铜当卢,正通过区块链技术生成唯一数字凭证,成为2025年盛夏最受期待的文旅消费新热点。洛阳博物馆“瞻彼洛矣”特展上,一件3000年前的西周铜当卢因酷似全球火爆潮玩Labubu引发全网关注,点击量近百亿次。7月16日,这件网红文物的官方数字藏品在“花藏”数字平台正式发售。收藏者可通过3D技术高精度还原的数字化分身,多角度放大鉴赏文物细节。
这不是孤例。2025年清明假期,泰山景区首次推出四款数字藏品,包括“五岳独尊”、“风月无边”、“如意”和“‘虎’字石刻”。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就能详细了解每处石刻的历史背景和书法艺术解读,仿佛置身于泰山文化的深邃时空中。
市场对文旅数字藏品的热情早有先兆。四川旅投集团打造的“川渝数藏”平台自2025年2月5日试运营以来,注册用户已达4.3万人,发售数字藏品8批次共计41244个。该平台推出的“纪念币·神鸟”、“纪念币·芙蓉花”等藏品深受用户喜爱,上线数秒内即告售罄。
在第七届中国品牌日上,“川渝数藏”平台亮相上海“魅力天府”四川展馆,现场发布的数字藏品《成都矛》和《康熙题字》引发抢购热潮,持续两天销售火爆。数字藏品的市场吸引力已从单纯的收藏行为,扩展为文化消费的新形态。
数字藏品作为文旅消费新形态,为公众建立了传统文化认知的新纽带。敦煌莫高窟数字化项目即是成功案例,其数据采集效率提升了5倍,数字资产交易额年增长达200%。在游客体验层面,AI导游系统采用多模态大模型与情感计算技术,能动态生成故事化讲解,使游客停留时长提升40%。智能客服基于DeepSeekR1政务级模型本地化部署,实现响应效率提升80%,人力成本降低60%。
泰山景区通过3D数字藏品技术,让游客在手机端即可深度鉴赏原本难以近距离观察的石刻细节。山东淄博聊斋宫景区则通过VR技术,将《聊斋志异》中的奇幻世界带到游客眼前,结合全场景数字建模与裸眼3D视效,将经典故事转化为可持续传播的数字资产。
虚实共生景区成为文旅消费新增长点。道可云的合作景区“众多元宇宙”上线首月,二次消费占比即达到45%,远超传统文旅项目。游客通过XR眼镜可观看圆明园数字复原等AR历史场景,结合LBS定位触发剧情任务,大大提升了参与感和复购率。
省级文旅数字化战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25年7月,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联合浙江省数据局制定《浙江省“数据要素×文化旅游”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方案明确要求强化文化和旅游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建设“入浙游”行业大模型,探索“数据要素×智慧旅游服务”等八大应用场景。
江苏省早在2022年即出台《江苏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系统上云”、“数据共享”、“公共数据开放”五个100%的目标。方案还要求国有A级旅游景区、县级以上文化场馆“一卡通”实现率达到100%,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智慧化转型升级覆盖率达到100%。
贵州则在演艺市场领域创新探索。2025年7月17日公布的《贵州省打造全国重要演艺市场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建设 “一体化”数智票务平台,依托“贵演票务”和“一码游贵州”平台,推动演艺资源整合、优质票源聚合、文旅休闲攻略等功能“一网打通”。
数字藏品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新型表达形式。花藏平台已与洛阳文旅建立战略合作,提升洛阳文博旅的品牌效益。该平台与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龙门石窟、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签订数字藏品运营合作,将洛阳文博旅IP进行高品质高效率数字化转化。
数字技术让文物在元宇宙世界中拥有分身,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给用户,重构文化传承的时空坐标。持有者可通过平台展示藏品,并与全球收藏者交流鉴赏心得,形成新型文化社群。
文旅数字资产化也催生了新型文化传播者。超写实数字人成本已降至万元级,可担任非遗传承“推广大使”,进行24小时直播带货文创产品,其转化率超过传统电商300%
文旅数字资产化在经济效益之外,更有深远的文化安全保护意义。道可云方案设计了双审核系统:AI生成内容需通过人工专家+舆情风控模型双重校验,杜绝文化误读。所有数据部署于文旅部门政务云,符合《数据安全法》出境管制要求,优先支持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文旅数字化升级。
数字技术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方案。江苏省方案特别强调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提高文保单位、馆藏珍贵文物、非遗代表性项目等数字化保护水平。浙江则将“数据要素×文物保护利用”和“数据要素×非遗传承薪火”列为重点场景。
文旅数字资产化正在创造“可感知、可参与、可永生”的中国文化数字生命体。当3000年前的西周铜当卢通过区块链技术获得数字永生,当泰山石刻通过3D扫描走进普通游客的手机屏幕,文化传承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藩篱,在数字世界获得新生。对公众而言,数字藏品建立了传统文化认知的新纽带。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考古出土文物转化为数字藏品,推动文物承载的“文化基因”实现永久存续与广泛传播。